2014年10月14日 星期二
“埃博拉”肆虐何时了?

    上图 10月12日,在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媒体在患者家附近采访。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12日说,与美国本土发现的首名埃博拉患者有过接触的一名医务人员已被确诊感染埃博拉病毒。这是美国本土传染的第一个埃博拉感染病例,同时是美国本土检测到的第二个病例。

    新华社发(许迅摄)

    本报驻美国记者 田学科

    今日视点

    埃博拉病毒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传染性最强、死亡率最高的病毒之一,其死亡率和传染性均远高于非典,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和疫苗。此病毒于上世纪70年代中叶首次在中非国家被发现,有5种不同类型的毒株。此后几十年,埃博拉病毒曾多次带来死亡威胁,但均没有造成大规模流行的疫情,因此,只有少数人对埃博拉的严重性有深刻的认识。今年3月,令人恐怖的埃博拉病毒再次出现,此次病毒肆虐的区域主要是几内亚、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等西非国家,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已经造成大量人群感染和很高的死亡率,并且正通过各种不同途径向世界各地扩散疫情。

    由于西非国家经济发展落后,医疗卫生条件差,让埃博拉这种极易传染的病毒获得了生存条件。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最新公布的数据,埃博拉造成的死亡人数已超过4000人,当前,疫情不仅没有得到控制,而且还在急剧恶化。CDC估计目前需要救治的人数是1万到1.5万人,一个月内会增加到4.5万人,2个月内将达到10万人;而目前拥有的救助能力仅可以让17%的受感染者进入医疗中心救治,30%的人在家隔离治疗。当地医疗条件及国际救援力度的相对薄弱和迟缓,使得埃博拉病毒感染者和死亡人数每天都在快速增加,并且已在美国、西班牙等国发现病毒携带者。

    国际社会的救援行动

    埃博拉疫情发生以后,世界卫生组织和“无国界医生”等许多国际机构、非政府组织等,均采取行动投入到救助埃博拉病人和防止疫情扩散的行动中。在9月23日举行的联合国首脑会议上,埃博拉疫情作为重要议题之一,得到了与会国家首脑的热议和重视,会议呼吁国际社会积极行动起来,援助疫情严重的西非国家抗击埃博拉疫情;10月10日联合国再次举行会议,讨论如何抗击埃博拉疫情。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已经参与到非洲救援行动之中。

    美国政府于9月16日宣布筹资7.5亿美元,向西非国家派送3000人,在利比里亚建立17个各自拥有100个床位的医疗中心,并帮助这些国家培训医疗救助人员。由于在国内已经发现来自西非的埃博拉病毒携带者,因此美国舆情近日对埃博拉问题予以高度重视,要求政府和国会采取更大行动应对今次埃博拉疫情。目前美国已采取“外堵内截”的措施,严防埃博拉病毒从西非疫情进入国内。同时,准备增强援助行动力度,如将援非人数增加到4000人,派遣更多的医护人员等。

    治疗药物和疫苗的研究进展

    自埃博拉病毒首次被发现以来,美国等少数具有实验条件的科研人员一直致力于对此病毒的特性和相关治疗药物的研究。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分子病理部主任、病毒学教授赵玉琪博士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美国科研人员和制药企业经过长期研究,已经掌握多种埃博拉病毒治疗药物的研制和生产技术,大量生产可供临床使用的药物和疫苗只是时间问题。

    美国药品和食品管理局(FDA)通常对实验性药物的管制非常严格,若非特殊情况并应病人强烈要求,通常不准被用于临床。但自这次埃博拉疫情暴发以来,FDA已经两次批准对病人使用实验性药物。一次是今年8月对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美国援非志愿者使用ZMAPP;另一次则是上周对来自利比里亚的病人邓肯使用北卡罗来那生物技术公司的实验性药物brincidofovir。当然,这些药物是否对病人产生了治疗作用尚难判断,但毕竟帮助科研人员取得了一般情况下难以得到的技术数据。

    面对愈加严重的埃博拉疫情,美药品主管当局、科研机构和生物制药企业相互配合,加快了埃博拉药物和疫苗的研制和临床试验进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与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合作研发的埃博拉疫苗已在美国开展一期临床试验;相关治疗药物(如加州MAPP公司拥有的治疗药物ZMAPP)的临床试验申请也已递交FDA,将会于年底前开始临床试验。

    “一种新药(包括疫苗)从成熟的实验室技术到临床使用,一般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巨大的投入。”FDA药品管理处官员方国栋博士对科技日报记者说,按照FDA规定,一种实验性药物在其上市前需要完成三期临床试验,以验证其安全性和各项指标(如剂量、副作用等)。参与临床试验的人数一期为几十人,二期为几百人,三期则需要几千人。成功完成这三期试验,通常需要两年以上的时间。

    由此看来,尽管政府主管部门在积极配合,企业在加大投资,科研人员在加倍努力,特别是临床试验志愿者的积极献身,但等待药物和疫苗破灭正在肆虐的埃博拉疫情看来是很困难的。

    (科技日报华盛顿10月12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