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
1台智能化的挤奶设备,可以帮助1个工人在1小时内完成100头奶牛的挤奶任务。数据制造者是荷兰皇家菲仕兰公司。
今天,这家世界五大乳制品巨头之一在北京宣布,将与中国辽宁辉山乳业正式签约,成立合资公司,建立新的乳品品牌,荷兰乳制品行业更多的控制方法、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将被择优引进。
今年3月,中荷两国签署了《中荷乳制品框架协议》,此后菲仕兰开始与中国乳品企业深入接触;8月,宣布与中国辽宁辉山乳业开始进入排他性谈判阶段;今天,两家乳品企业牵手成功。
全产业链理念备受推崇
据了解,荷兰是世界最大的乳制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年销售收入达到114亿欧元。
荷兰皇家菲仕兰CEO郝瀚思,其“家庭农场+合作社和大型集团公司”的“1+2”模式,以及“从牧场到餐桌”全产业链理念备受关注。数据显示,菲仕兰合作社在荷兰、德国和比利时拥有19000多名会员奶农。
在中国,荷兰皇家菲仕兰旗下有婴幼儿奶粉品牌美素佳儿,并向中国食品和婴幼儿配方产品生产商销售原料。此外,2013年11月,它还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共同成立了中荷奶业发展中心,希望从整个乳品产业链提升中国乳品生产、安全和质量水平。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认为,中国辉山乳业是第一个实现全产业链发展的企业。两国全产业链的代表企业能走在一起,一方面是对中荷两国领导人共识的积极响应,也是从产业链上下游开发严格符合欧盟奶制品标准的保证。
质量安全仍是重中之重
婴幼儿奶粉是刚性需求,随着二胎放开政策的实行,更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保障高品质的婴幼儿奶粉市场供应,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和亿万家庭的幸福。
“确保生产质量安全的婴幼儿奶粉,这既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也是重大的经济社会问题。”宋昆冈在见证两家达成合作后肯定地说,“这不仅是上下游产业链的拼接,更是强强联合的双赢合作。”
奶源是乳品质量的根本,抓监管而不回溯到奶源只能是舍本逐末。
复旦大学苏勇教授曾在赴荷兰考察后写出的《食品安全全产业链自律模式》论文中分析认为:“乳制品的产业链虽然不长,但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其原料来源非常分散,保鲜要求很高,整个产业链的品质控制颇为不易,而且原料采集和运输的过程涉及环节很多,稍一不慎,就会产生质量问题。”
据介绍,整个荷兰乳业的安全和质量体系也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趋势:35年前,荷兰关注最多的是牛奶成分,关键点是牛奶中脂肪、蛋白质数量的控制;25年前,牛奶安全问题凸显,抗生素、体细胞数、细菌数成为主要关注点;15年前,荷兰的乳制品进入到过程安全和质量控制过程中,开始进入生产规范、卫生和建筑规范的体系化建设中;而现在,乳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成为主要议题。
2008年以前,我国原料奶生产的模式是公司加散户。三聚氰胺事件之后,鉴于散户奶农难以监管,我国大型乳业集团以近乎疯狂的速度建设世界最大规模的“万头牧场”。由于万头牧场的规模远远突破当今畜牧技术的能力极限,各种问题接踵而来——牛粪无法消纳,污染水质和空气,造成周边农田绝收;病牛交叉感染难以阻断,导致牛吃大量抗生素,人饮过量抗生奶。
而在荷兰皇家菲仕兰公司,每个农场主都有智能化设备帮助饲养,智能化设备在奶源控制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有趣的细节是,每头奶牛脖子上都带有芯片,芯片作为身份标签,按照年龄进行分组管理,此外还有智能化清扫和排便系统以保证农场环境卫生。一系列控制措施确保了奶源品质。
中国执行的标准最严格
随着合作深入,菲仕兰与辉山合资公司也有共建牧场的可能,菲仕兰还可能会自建农场。这些农场中对原奶的监测和运输环节如何接受质量监管?
对于这个问题,郝瀚思回答说:“关于质检的问题,我认为中国的标准更高。因为涉及婴儿脆弱的生命,我们认为高标准是对的,我们支持!”
中国乳制品业标准在国际上处于何种水平?生产技术是否与荷兰等发达国家有差距?辉山乳业董事长杨凯这样回答:“我可以肯定地说,中国执行的标准最严格,生产水平也与先进国家持平。希望公众对中国乳制品业有信心。”
然而,对中国来说,信心重建、法律法规的完善、检测标准的制定、监管机构的执行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国食品工业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孟素荷表示:“期待中国奶业有尊严地成长和发展。”
(科技日报北京10月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