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
② |
③ |
④ |
黄岛新区城市面貌 |
①前湾港
②国内首艘深水铺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从黄岛新区起航
③新区城市公园一瞥
陈士春摄
④黄岛新区高校云集
陈士春摄
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国家原油战略储备基地,北方最大液化天然气接收基地,先进制造业和海洋新兴产业集聚区……位于山东半岛东部的黄岛新区,地处京津冀都市圈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中间地带,是亚欧大陆桥东部的重要端点,宛如一条凌空探海的巨龙,引领着区域蓝色经济的发展。
获批国家级新区,黄岛新区再次汇聚世界目光!
这里区位地缘优势明显——作为国家批复的第9个国家级新区,不仅具有辐射内陆、联通南北、面向太平洋的海洋战略实施优势,还拥有世界第七、全国五大贸易口岸之一的前湾港和董家口港,拥有2096平方公里的广阔腹地和5000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借助青岛地区海洋科技和人才优势,正加快推动与海洋产业双向反馈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这里产业基础底蕴深厚——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新区已初步形成“两港双翼、东重西新”海洋产业发展格局,2013年,实现生产总值2266亿元,经济总量位列全国新区前三,海洋经济比重达21%,占全市海洋增加值的37.5%,深厚的产业底蕴、成熟的产业布局,为海洋战略实施提供了优良条件。
这里科技创新势头强劲——在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下,新区科技投入首次突破1亿元,科技创新整体效能和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被认定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13年,全区企业争取863、973等科技立项102个,资金1.05亿元,高新企业数量128家,高新产值1998亿元,占全市的35%。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随着第9个国家级新区的批复,黄岛新区以“科技创新”引领“海洋经济”转型升级,发力“海洋科技研发、海洋技术应用、海洋产业升级”等领域,踏上了“率先蓝色跨越”的新征程!
瞄准“国字头”、“海字号”,提升海洋科研能级
肩负“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的历史使命,怎样才能在这片土地上再创奇迹?围绕海洋科考、海洋工程、深海油气开发等领域,深化务实合作,一批“国字头”、“海字号”科研机构在黄岛新区集聚!
近日,中科院海洋所海洋科学考察船专用码头——中科院海洋所西海岸基地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全部完成,预计2014年底正式投入使用,专用码头长148米,宽20米,两侧均可停靠科学考察船,成为“科学”号的岸基支撑平台。“科学”号是我国目前最先进、最大的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具备全球航行观测能力,采用了多项国际先进的船舶技术,被誉为“海上移动实验室”。中科院海洋所西海岸基地是我国第一个海洋科学综合考察基地和多学科交叉与技术集成的开放型研究中心。该项目的建成,将显著增强海洋研究所与新区协同创新能力,为我国海洋科学事业和地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正在紧张建设中的总投资5.5亿元,中国船舶重工七○二所“大型深海装备试验检测基地”项目,占地77亩,建设周期四年,预计达产后实现年产值8000万元,将为我国深海装备研发、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和模型试验及产品实物检测支持,是深海装备研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大型深海装备试验检测能力的国家。
北船重工建立了280多人的研发队伍,制定并正式发布企业标准5项(其中国家级2项,行业3项),自主开发应用程序软件78个。批量承建并出口的18万载重吨散货船被誉为“中国型散货船”,主要指标到达国际先进水平;是世界知名的四大救生艇厂家之一。
新区还积极推进与中国海洋大学的全面合作,探讨建立“国家海洋实验室黄岛研究基地”,推进与中科院、中国电科、中船重工等机构的合作,重点推进中国石油大学海洋油气工程重点实验室、山东科技大学海岛(礁)测绘技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青岛市海藻综合加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等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在海洋生物、海水养殖、海洋地质、海洋药物、海洋腐蚀与防护等领域,提高平台能级,再创建一批海洋高端研发机构。
建设“海上高新区”,加快海洋产业转型升级
科研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新区围绕打造国家海洋战略核心支点,着眼于各大功能板块定位,按照“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思路,不断加快海洋特色鲜明的高新园区建设,并争创国家级高新区。
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总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总投资超过270亿元,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海洋特色园区,紧靠胶州湾海底隧道出口和青岛港,处于中日韩世界船舶制造业“金三角”中心地带,是国家商务部、工信部批准的首批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13年,园区实现工业产值200亿元,纳税3.38亿元,成为国家“海洋船舶制造”、“海洋工程”科技研发产业化转化的重要平台,一批重量级高新技术海工企业在这里领先全国、走向世界。
曲轴是船用柴油机的核心部件,大型船用柴油机曲轴长期依赖进口,严重制约了我国船舶业的发展。青岛海西重工“大型船用柴油机曲轴项目”一举改变了这一局面。该项目总投资10亿元,注册资本4.2亿元,主要建设船用大型柴油机曲轴总装及精加工生产基地,生产MAN B&W 50-80机曲轴,在国内三大曲轴厂中,产量、技术实力、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均排名第一,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3年实现产值1.3亿元,扭转了“船等机,机等轴”的局面,打破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制约瓶颈。
中海油青岛公司现有研发人员312人,制订并正式发布省部级企业标准2项,自主开发应用程序软件14个,被收录国家工法1部、省部级工法2部,其海洋工程模块和深水油田设施修复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齐耀瓦锡兰船用柴油机攻克了高压燃烧和燃气再循环技术,解决了小空间高强度完全燃烧等世界性技术难题,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武船麦克德莫特海洋工程项目,主要生产建造海上及陆上油气生产处理模块、大型综合平台、深吃水立柱式平台浮体等海洋油气工程装备,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40亿元,成为我国第一个深海海洋工程模块装备制造项目,2013年实现产值2800万元……
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已累计投入科研经费25亿元,聚集了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企业及各类配套企业100余家,设有各类研发机构17家,其中国家级和省级研发技术中心各4家;获得国家专利67项,其中发明专利26项,在各自领域均处于技术领先水平,自主创新硕果累累,形成了以船舶修造和海洋工程为主的完整产业链和产业配套能力较强的大型产业集群。
新区在探索海洋新型能源产业转化、利用方面,也走在了全国前列。斋堂岛水深流阔,具备独特的海洋能技术试验条件。“组合型振荡浮子波能发电装置”的成功投放,让这个小岛备受国内外关注,岛上居民用上了清洁、稳定的绿色能源,也为“海洋能技术实验基地”积累了技术经验。由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大学等科研院所参与的“500千瓦海洋能独立电力系统示范工程”暨“斋堂岛海洋能技术实验基地”现已开工建设。该基地以海流能装置为主,辅以风能与太阳能,500千瓦装机容量包括300千瓦潮流能装置,以及150千瓦风机与50千瓦太阳能装置,建成后将成为我国最大的海洋能海岛独立供电系统之一,探索海流能、风能、太阳能多能互补与综合利用新模式,为国内外综合利用海洋新兴清洁能源提供范本。
新区继续突出“海西湾产业基地”的制造优势,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聚集关联发展,壮大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集群规模。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依托明月海藻生物产业园建设“国家海洋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依托古镇口建设军民融合海洋创新主题的“国家海洋科技城”。依托董家口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海水淡化基地和海水淡化装备集成基地。以及打造“现代渔业试验基地”、“斋堂岛海洋能技术试验基地”等海洋特色园区。
通过借助战略载体实现产业地位升级,加快打造海洋科技产业和海洋经济升级版,“海上高新区”在黄岛新区日益发展壮大!
优化发展“软环境”,提高海洋科技服务能力
人才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新区以全球视野、战略高度,加快蓝色高端人才的引进。
9月的青岛光谷软件园,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随着“国际海洋人才港”的落户,这里将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蓝色智慧人才特区。“国际海洋人才港”通过建设“海洋人才科技创业基地”和“海洋人才科技服务中心”,紧紧围绕海洋经济科学发展,通过人才引育、成果转化、公共服务等平台建设,为高端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优质服务,引导高端人才要素向新区集聚,以高端人才引领海洋产业跨越发展,带动海洋高技能人才就业创业。
同时,新区坚持引资、引技、引智并重,加快国家“千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创新领军型人才和领军团队引进,建设院士工作站,完善海洋产业发展咨询和决策机制,为海洋科技产业发展筑牢智力高地。
近期,山东科技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这所大学与地方政府共建的科技园,规划一期占地120亩,建设10万平方米,建成后可容纳300多家研发机构和企业入园创业发展,是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的延伸基地,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目前,入园创业的研发机构、孵化企业、校企合作企业100余家,形成了海洋科技、机械电子、电子信息、建筑设计、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自动化控制、环保与化工、仪器仪表、职业技能培训等发展中心。
新区着眼于海洋科技孵化体系建设,积极打造科技成果孵化与企业培育基地,充分依托国家级大学科技园、青岛光谷海洋科技城、国家海洋渔业中心和中德生态园德国中心等优良载体,以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三位一体的科技孵化体系为目标,着力推动孵化链条上拉下延,引导支持科技孵化联盟建设,打造模式多样化、体系网格化、能力专业化、资源国际化的海洋科技孵化体系。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引领科技型中小企业突出重围?新区推出了“蓝色小巨人培育”示范工程,打造国家中小科技企业集聚区。该工程充分发挥财政科技资金的“托底”作用,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强和市场前景好的初创期科技企业发展,解决由于风险投资体系暂时不成熟造成的初创期企业资金短缺问题,鼓励支持中小科技企业“新三板”、“创业板”上市,营造适宜中小科技企业发展的优良环境,为打造“国家中小科技企业集聚区”奠定基础。
从人才引进、创业孵化到发展壮大,新区对于蓝色人才、蓝色科技企业的“一条龙”式服务,进一步激起了发展活力,各类产业与海洋科技充分融合、协同创新的发展模式正引领新区走向时代前沿!
到2016年,建成300万平方米的海洋科技孵化器,培育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50个,科技创新中介服务机构20个,重点推进总投资2360亿元的257个海洋产业项目建设。
“科技创新”激起了海洋经济发展新浪潮,点燃了海洋经济发展新引擎,黄岛新区发力建设海洋经济升级版,奏出了时代发展最强音,向着“海洋强国”的碧海蓝天梦想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