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刘 垠
“为什么科技评价难、科技成果转化更难、科技成果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难上加难?”“又是什么‘隔离’了科技与经济?”
一头银发、略显清瘦,言必谈“标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巨建国,与记者的交谈从并不轻松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开始。
“计量、评价、交易,是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三大难题,也是科研成果评价难的症结所在。”巨建国认为,科技与经济的“隔离”是两套语言体系所致。科技项目(成果)标准化评价,在遵循共性的科学规律基础上,把抽象的技术创新活动变成直观的计量模型,让科技与经济在一个平台上讲同一套“科技普通话”。
科技评价的国家标准
我们常说的三斤、五斤,是计量;三斤少五斤多,是评价;每斤八块,则是交易。为什么我们感觉科技评价难?“因为我们在科技评价前缺少科技标准化计量这个环节。只要这个环节补上,问题便迎刃而解。”这就是巨建国的逻辑,也是他30年建立科技计量规则的动力。
科技标准化评价,是对科技“项目(成果)、企业(法人)、人才(团队)”三种技术载体依据《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通则》进行科技评价。针对科技人员科研绩效的“计量、评价、交易”,巨建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就创建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并用于管理研究。
2002年,巨建国担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企划部主任,主管集团公司战略规划和业绩考核。摆在他面前的是,如何考核47个院、所长的创新绩效,“当时提出用‘制度、技术、经济’三套指标体系全面考核一个院、所长的思路,得到了领导认可。”
2006年,一套“技术增加值+经济增加值”的考核办法,在部分央企和科研院所试点。时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二部主任郑焕敏提出:规则很好,但一两个院所孤掌难鸣。“如果能变成一套理论或国家标准,我们就敢大胆推行了”。
2009年1月,巨建国与他人共同起草的《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通则》(简称《科技通则》)发布。2月10日,时任副总理张德江做出批示:“在科技领域推行‘科技通则’是一项重大改革,也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建议先试点,取得经验后全面推广。”5年来,巨建国坚持在部分院所、企业、政府试点,取得了重大突破。2013年,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标准创新贡献奖。
2011年6月17日,科技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在部省工作会商时提出:科技部支持浙江省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通则》试点。目前,已完成64家科技服务机构180人的培训工作,并通过互联网实现对科技成果的在线标准化评价,将评价成果放进了“技术超市”。
让技术创新过程“可视化”
“《科技通则》的颁布,意味着科研项目投入产出效率的计量和评价有了科学、规范的方法,可实现对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的‘量化’管理。”巨建国直言,作为国家科技评价领域的首个标准,适用于自然科学领域包括基础、应用和开发研究等领域,“可每年动态计量每个人或团队在每个科研项目上的技术增加值,这是任何科技管理都离不开的基本数据”。
《科技通则》对技术创新的定义为隐性收益+显性收益。巨建国向记者展示了一张图表——技术创新的计量模型,共分为13个级别:1—4级为知识创新,5—9级是产品工艺创新,从第10级销售级到13级回报级,为收益显现的商业成功(产业化成功)的阶段。从1—13级,就是从“科技”到“经济”的全过程。
他以汽车制造为例说,工作分解结构将所要完成的目标自上而下逐级分解,汽车制造过程变成了直观的“技术报表”,并细化为一个个责任、功能和计量单元。“工作分解结构可以帮我们找到具象的创新点。大到发动机小到各种联接零件,进展到什么级别、花了多少钱,是真正的创新还是拼凑的东西一眼就能看明白。”
作为最早的试点单位之一,中国航天科工集团206所收获了采用《科技通则》带来的成果。试点近4年,人均主营业务收入已达200万元,经济增加值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7%,人工成本率低于6%,部分指标达到世界500强企业的优秀指标,技术创新速度从原来的60个月提升到不足18个月,技术创新生态逐年优化……
让成果交易不再犯难
2009年,《科技通则》步入试点和推广应用阶段。此后,国家在政策和规划层面开始谋划布局。
《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继续开展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工作,推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的标准化评价。发展第三方独
立评估制度,指导和支持社会专业评价机构开展科技评价。
2012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指出:开展科技项目标准化评价和重大成果产出导向的科技评价试点。
政策层面的逐渐明朗,让巨建国倍感振奋,科技评价试点在全国推广的蓝图日渐清晰。
在他看来,浙江试点取得的突破较大。“找到了‘1个平台+N个网店’”的商业运营模式,使科技服务机构从‘散养’转向‘圈养’成为可能,使政府科技资源配置从‘漫灌’转向‘滴灌’指日可待。”
巨建国所说的“1个平台”是指国家科技成果(项目)标准化评价公共服务平台,“N个网店”则指每个科技服务机构培训合格后,都可以在平台上开设一个“标准化评价网店”,采用一套统一规范的标准进行评价,实行信用自动积分、实时显示制度。
“原来的科技服务机构都是些‘散兵游勇’,现在有了一套国家标准、一个平台和一系列培训,专业能力与执业水平得到提高、行业自律就会得以规范。”巨建国坦言,以前的政府科技经费是按照“项目、企业、人才”配置,项目完成后,连一个数据轨迹(经验值)都留不下。如今,政府的科技经费可以“精准配置”到技术创新水平13级中的任一级别,而且留下变化的轨迹——科技大数据。
2014年5月27日,国家奖励办召开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工作座谈会,提出两个方案:一是按照国科办奖《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工作方案》进行;二是根据科技成果标准化评价方案进行。目前,青岛市科技局已完成培训,拟进行“体内循环”,让科技成果标准化评价进入政府科技资源配置环节。
目前,科技部正在起草科技成果(项目)标准化评价试点方案和明年全面推广方案。
就在9月中上旬,北京市海淀区以政府文件形式发布了包含1个意见、4个支持办法和1个实施细则的“1+4+1”政策体系。其中“1”个试行评价方法是指《海淀区技术创新项目市场化评价实施细则》(试行),以筛选优质技术创新项目为主线,探索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核心区创新项目市场化评价方法,建立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
巨建国的愿望是,5年内,让国家科技成果标准化评价公共服务平台正常运营,实现对科技成果(项目)的标准化评价。只要是政府资助的项目,都能在该平台上进行评价和监管,并与科技金融机构实现业务对接。
最近,中关村科技评价研究院将巨建国对科技标准化评价的研究成果,变成各种版本(政府版、企业版、院所版、金融版等)的软件工具进行推广,并得到了先行先试的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