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18日 星期四
从“脉诊验孕挑战”说开去
罗朝淑

    ■一周视点

    “比武打擂”这个词并不新鲜,但原本都是用于武林高手间。然而最近在网络上,一场中西医之间的“比武打擂挑战赛”却引来了众多“路人甲”的围观。

    事情的缘由很简单,一名西医微博大V在网络上向中医发起挑战,声称如果中医只通过号脉就能判断女性是否怀孕,只要准确率达到80%,他就愿赌服输,并奉送对方5万元人民币。此帖一出,立刻引来网民众多关注,力挺者有之,唾骂者有之;推波助澜者有之,积极应战者亦有之。

    看上去,这样的挑战只是质疑“中医是伪科学”的另一个翻版罢了。近百年来,有关“中医是中华名族的瑰宝还是伪科学?”的争论似乎从未停止过。然而,在笔者看来,这样一场挑战更像是一出闹剧。

    暂不说这场挑战背后到底是否有什么端倪,单单论这场挑战的设计,本身就有失公允。中医是一门来自实践的经验学科,从来都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自古就反对单凭一脉而诊病。对真正的中医来说,望闻问切,缺一不可。

    即使单说脉诊,它也是要和病症进一步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的。历史上,通过脉象判断疾病,自古有之。历史记载,我国脉诊渊源流长,春秋战国时期,脉诊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当时开始出现的重要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和稍晚的《难经》中,已经对脉诊有了许多详细论述。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药文献帛书——《脉法》《阴阳脉症候》,也有用脉诊判断疾病的宝贵材料。这些都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脉学已成为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晋代的名医王叔和综合前代有关脉学的知识和经验,写成了《脉经》一书,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书中把脉分为二十四种,对每种脉象作了说明,并且叙述了各种切脉方法和多种杂病的脉症,把脉诊和病症进一步结合起来,使脉学成为了一种更加实际的学问。

    《黄帝内经》分别用神、圣、工、巧四个字来评价望、闻、问、切四诊,足以看出古人对于脉诊的态度。《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而闻名的。

    在今天这样一个要靠各种仪器检查才能让人们确信诊断的年代,你可以嘲笑如今的中医脉诊或许名不副实,或许不如仪器检测来得更加精准,然而,在没有X光片、CT、MRI的时代,那些中医工作者们,却用他们手中最原始的技术和手法,为成千上万的中国老百姓诊治疾病,解除了病痛。这是一个无法忽略的事实。

    笔者以为,现代科学应该是开放公平的,尤其是面对一门确有疗效但无法用另一套体系来解释的学科,人们应该有一种更加积极且宽容的态度,允许质疑存在,但请别主观臆断。因为有可能,你只是不懂得这门学科而已。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