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左朝胜
记者到粤北山区采访,一是看科技扶贫,二是看河源高新区。科技扶贫容易理解,在山区、甚至贫困地区建立高层次的高新区,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
优势何在?特色何在?前景何在?
广东源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原名河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下称“河源高新区”),是2002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经过12年努力,已开发面积26.6平方公里,形成了一区三园(中心区、龙岭工业园、临江工业园、蝴蝶岭工业园)的工业发展格局。
已经开发的26.6平方公里土地上,引进工业项目527个,吸引投资1000亿元,工业总产值累计超过4500亿元,就业人口15万多。然而,整个开发区却无一根污染天空的烟囱,没有一片污染河流的污水。天蓝水绿,风光无限。
绿水青山重于金山银山
河源高新区不仅是“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还更进一步坚持“绿水青山重于金山银山”的理念。记者到河源高新区参观的第一家企业就是处理能力国内领先污水处理厂。园内工业废水处理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率均达100%。高新区内的生活和工业污水,在这里经过处理,就变成了清澈晶莹的地表三级水,把清凌凌的水除了部分回收利用外,剩余的再次注入东江。
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正确处理发展与环保的关系,把环保作为高新区建设发展的生命线。河源高新区26.6平方公里内没有一根工业生产烟囱,没有一片排放污水,为保障东江中下游4000多万人饮用水安全,建立了一道“安全堤坝”。
河源是广东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饮用水源地,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定的生态发展区。河源高新区的成功,大大增强了河源人民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的信心和决心,极大提高河源人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坚守了河源“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守好生态保护底线,实现“绿富”双赢、绿色崛起,为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东江中下游4000多万人提供更好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河源连续多年在全省环境质量考核和珠江综合整治考核(东江水质保护)中被评为“双优秀”。
奠定了绿水青山的发展天地,河源开发区的优势自然凸显。在这片翡翠般的土地上,已逐步建成了一座经济效益良好、主导产业突出、创新创业活跃、配套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工业新城。
10年前,当高新区迎来第一家企业——河源东益文具有限公司,31岁的杨廷蓉和丈夫就来到了河源。杨廷蓉说,当初,来到市高新区时,公司周边还是一片荒山野岭,她和丈夫每天过的都是车间、宿舍两点一线的生活。“那时候最大的娱乐就是在宿舍看电视。”她说,10年后的今天市高新区越来越繁华了,企业多了,人多了,楼房多了,活动场所多了,道路宽敞了,环境靓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千富万富带动农民致富
河源地处粤北山区,因为种种原因,与珠江三角洲相比还处于欠发达状态。河源高新区从一开始就坚持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发挥河源高新区的集聚和带动作用,让广大群众共享高新区发展的成果。河源高新区在较好地段先后建设了7个安置小区,划出最佳的商业用地给当地村委会建设集贸市场,确保被征地拆迁农户每户至少有一套住宅、一卡门店。
每年划拨就业培训资金对失地农民免费进行技能培训,鼓励和支持区内企业优先录用失地农民,引导和帮助失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目前在河源高新区就业的当地失地农民有3.5万多人。建设了省属水库移民生产就业基地,建起工业厂房及宿舍13.5万平方米,先后引进企业16家,累计创税6.3亿元,累计实现租金收入1.13亿元;安排移民就业超1.2万人,每年增加移民收入6亿元。
河源市委、市政府出台“千村脱困政策”,鼓励和引导全市1117个贫困村筹资在区内建设厂房出租,累计已建成富民工业园厂房、宿舍、商铺等总面积30.5万平方米,先后引进企业29家,累计实现租金收入2.6亿元,已累计分红超过2.3亿元,有效解决了大部分贫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长期不足3万元的“老大难”问题,“千村脱困政策”因此获得“第二届中国消除贫困奖政策奖”。
90后的河源农村小伙子刘业,言语间流露着自信。小伙子说,自信来自于对现有生活的满足,来自于对自己未来的信任。“虽然我现在是一个来自山区的农民工,但是不少在珠三角打拼的同学可羡慕我了。”刘业说,每年寒暑假,与外出打拼的同学聚会,他都是羡慕的对象。同学羡慕他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羡慕他每天都能回家,羡慕他每月的积蓄比他们还多,羡慕他悠闲自得的生活状态!
在河源高新区的带动下,河源各县区也开发建设了产业园区。目前全市已建起6个县区工业园,其中有5个成功创建省级产业园,极大地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在2013年度全省考核中,有3个县区产业园获评“优秀”。
如今,河源已经被纳入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河源高新区的建设和发展,不仅可以促进河源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同时可以辐射带动毗邻河源的赣州“三南”(全南、龙南、定南)等原中央苏区共同发展。
求多求快更要求精求好
河源高新区努力破解欠发达地区建设高新区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用了12年的时间,在一片荒坡地上崛起了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生机勃勃、宜居宜业的现代工业新城。目前,高新区已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机械制造业、太阳能光伏三大主导产业和稀土新材料、优质水资源等特色产业,就业人口达15万余人。12年来,河源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累计超过4500亿元,年均增长31.5%;税收累计138亿元,年均增长33.1%,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一直排在全省省级高新区的前列。今年1—7月,河源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9%,工业投资增长161.7%。
一直以来,河源高新区围绕培育电子信息产业和机械制造业,积极推动由“引资”向“选资”转变,由“求多”向“求好”转变,由“项目招商”向“产业招商”转变。着重引进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类企业,明确把以手机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以模具为主的机械制造业和太阳能光伏产业作为高新区的主导产业进行培育,推动形成高新区产业集群。12年来,三大主导产业累计实现产值超3300亿元,占高新区工业总产值的73.9%;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占有核心地位,累计实现产值超过2700亿元,手机产量累计超7亿部。
河源高新区坚持以效益为中心,实行“三垫三补”(即工业用地垫、商业用地补,服务方面垫、经营方面补,眼前收益垫、长远收益补),多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打造效益园区,建设财源工程,推动高新区依靠自身经营逐步实现良性发展。
2004年9月的一天,时任河源市高新区管委会主任的赖泽华带领管委会招商工作人员赴深圳招商。半路上,赖泽华在与同事的交谈中得知深圳市西可通信技术设备有限公司(下称“西可公司”)前几个星期来河源进行了投资建厂的考察,但投资标地尚未确定。赖泽华马上意识这是一个难得的大商机。
在千方百计联系到该公司董事长何宁宁先生后,双方谈得非常投机,从河源的投资环境到西可公司的投资计划,从两人的个人生活到留学经历以及河源与其他市的环境、政策方面的比较……不知不觉中,从晚上八点半谈到了凌晨。几天后,何宁宁先生准时赶到河源赴约,并签下了《项目投资合同书》,西可通信技术设备正式成立,创下了当时河源市招商引资的新纪录。
河源市委、市政府出台引进高端人才政策、设立人才专项基金,优化人才工作生活环境,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最近,高新区派出副主任秦卫民与联系万名博士的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的博士委员会对接,准备在河源建立博士创新服务流动基地,纳天下博士为我所用。
今天,地处粤北山区的河源高新区在广东省级高新区中脱颖而出,在完全可以预期的明天,这块土地上将腾飞一只美丽的高新区金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