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敬志敏 田 堂 邵启亮
“我上课战士可以打瞌睡,笔记可以随意记,也可以放松坐姿……”前不久,武警河南总队的一次政治教育研讨会上,一位年轻军官的发言,让在座的200多名政治干部惊讶地张大了嘴巴。他随即解释道,“有人打瞌睡证明我课讲得不好,警醒我要改进;笔记不仅要记在本子上,关键要记在脑子里……”
这个年轻军官就是武警河南总队鹤壁支队淇滨区中队指导员李勇。他曾连续两年,摘得总队“优秀‘四会’政治教员”的桂冠。去年,又在武警部队“四会”政治教员授课比赛中以优异成绩被武警部队评为“十佳‘四会’政治教员”。
破釜沉舟中求变
3年前,在支队机关担任后勤助理员的李勇,被一纸命令调到淇滨区中队担任指导员。他原以为当基层政治主官无非就是耍耍“嘴皮子”。没想到,他走马上任后,却关隘重重。
他忘不了第一次上课的情景:课前他严肃地提出“不能这样、不准那样、必须怎样”的纪律要求,结果课没上一半不少战士就昏昏欲睡;他还没有提问题,几名老士官却率先向他发问,窘得他嘴巴打结,引起战士哄堂大笑。面对这块难啃的“骨头”,李勇打起了“退堂鼓”。不出所料,中队官兵思想来了个大滑坡,年终政治工作考评成绩在全支队垫了底。
痛定思痛,他认为,任何旧的形式方法,以及凡是基层官兵不满意的都要毫不犹豫地加以改进;凡是能够提升战斗力的,都可以大胆尝试,如果把自己“框死”在某种架构里,势必会陷入刻舟求剑的困局。从此,他的授课不再是人云亦云,踩着别人的脚印走,而是常把自己总结的“经典”招法更新升级;他的教育不再是“不能……不准……必须……”的定式语言,更多的是“可以……可以……也可以……”的“李氏风格”,把原来看似对立的东西统一到一起。后来,连外中队的战士听了李勇上大课都慕名申请调到他们中队来。
紧跟形势谋发展
一种授课模式的效果往往是有限的。一个时期,李勇也遇到过困惑。实现强军目标的车轮滚滚向前,军队深化改革的大幕已经开启,新的形势给政治教员提出了新的挑战。如果总是“一份教案一粉笔,点完课件抄笔记”,什么样的战士也都会厌倦的,必须紧跟形势发展,变换手法,做到变中求效。
李勇对此深有感触,他给自己授课搞教育定下一条原则,“既要理直气壮地讲好大道理,又必须让战士始终保持一个愉悦的好心情”。实践中,他总结出一句顺口溜:“教育不难搞,互动最重要;授课挺简单,关键找对点;拼盘聚大餐,官兵吃不厌。”
听李勇授课,中队战士有个共同的感受:指导员就像经验丰富的厨师,何种食材都能烹调出可口的美味。一件不起眼的东西,到了李勇的手里都是授课教育绝佳的“道具”:一组驻地面貌变迁的照片,他可以把党的创新理论讲得津津有味;掏出他当兵时保留下来的一张废旧电话卡,他可以讲一堂人生观、世界观的课;拿起一篇重刑犯的日记,他能讲得官兵们声泪俱下……
教育实效看行动
“低头拉车抬头看路,少说话多做事。如果你大道理讲得天花乱坠,不在真学、真用上下功夫,你还怎么去说服人、打动人?”对此,李勇从不含糊,向来是说到做到。
为了真正与战士打成一片,李勇十分注重保持兵的本色。如今有些基层干部外出开会办事,夹着高档皮包图排场。而他每次外出开会办事,始终像士兵一样挎着部队配发的挎包,里面装着钢笔和笔记本。有人说他土气,还有人讽刺他是故意出风头。别人说什么他不管,始终一如既往。他认为,指导员作为基层的“领头羊”,首先应是一名合格的军人,尤其是作为一名育兵人,更应该保持普通一兵的政治本色,用自己的良好形象打动战士的心。
如今,在中队,有人要违纪,肯定有战友出来制止;谁家里有困难,官兵们都会主动伸出援手;有任务,官兵们都抢着干最苦最累的。我们相信,有李勇这样一位出色的育兵人,有这样一种好风气,淇滨区中队的标兵旗帜将会更加鲜艳,猎猎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