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新闻进行到底
文·本报记者 刘 垠
“京津冀前五大制造业呈现重叠、同质化的倾向。2012年,汽车制造业以及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虽在各地所占比重不同,但都位列北京、天津和河北前五大制造产业之中。”
近日,在由中国科协和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举办的第三十二次中国科技论坛上,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云泽发表上述言论。在他看来,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面临“支柱产业同构同质、优势产业布局分散、产业合作缺乏高度”三个难题。
马云泽一席话引发现场专家共鸣。“产业格局不合理,不仅表现在首都新城与环京县市之间,河北各市之间也是如此。”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肖金成直言,河北省提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战略部署后,环京14个县市都想抓住这一机遇,但提出的发展定位大多雷同。
——新闻调查——
进展缓慢 三地依旧“分灶吃饭”
早在2004年,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在河北廊坊召开京津冀区域合作会议,会后发表引起很大反响的《廊坊共识》。2006年,国家发改委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2011年,“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被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
十年过去了,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似乎略显缓慢。专家分析,主要由于区域发展的失衡导致各自发展方向差异很大,加上三地政府之间的利益之争,最终致使全国启动最早的“都市圈规划”成为发展推进最慢、最艰难的规划。
“京津冀合作乏力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两市一省’行政区划导致行政主导型经济成为阻碍区域协同发展的桎梏,‘分灶吃饭’的财税政策激励各地区追求本区域发展而忽视相互合作,产业对接面临的障碍和公共服务存在的落差使空间不平衡严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孙久文教授一语道破关键,目前京津冀区域合作处于初期阶段,效果不是特别明显。
身为区域经济专家的孙久文认为,北京和天津这两大城市,和周边河北省的发展水平差距比较大,能够互相协作的东西相对较少。以城镇化率而言,北京为86.3%,天津是82%,河北只有48%。细化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河北为参照系,北京是河北的1.78倍,天津是河北的1.45倍。
“环绕在北京与天津周围,有3798个贫困村、32个贫困县、272.6万贫困人口,河北全省则有40个贫困县。”肖金成列举的数据,说明了京津冀区域内部经济发展落差较大,京津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此外,京津冀地区中特大城市处于绝对优势,缺少发挥“二传手”作用的大中城市,周边地区的小城市在发展上相互脱节、自我封闭。
——核心关注——
协同发展 转承之间显“互补”
让一大群城市发展成为一个城市群,这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京津冀的一体化,需要行政、交通和产业统筹发展。
现实的情况是,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布局不合理。“京津冀内部经济和产业过于集中于北京、天津两地,河北经济相对落后。”马云泽说,从工业总产值来看,京津两地占到京津冀总数的80%;在产业层次上,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样集中于京津,河北地区仅有少数零星分布,缺少优势产业集群。
“京津冀前五大制造业重叠、同质化倾向严重。”马云泽举例说,钢铁产业是京津冀地区的优势产业,区域内分布着首钢、天钢、唐钢、邯钢、宣钢、承钢、石钢、邢钢等多个大型国企。“汽车产业则是北京有奔驰、现代和福田,天津有丰田、夏利,河北有长城和中兴”。
条件接近、产业雷同,在招商、产能、市场等方面造成同质化竞争。同质竞争的结果,必然是城市的两极分化,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显然,京津冀产业的一体化,需要重新定位各自发展方向。
“京津冀产业互补是协同发展的客观要求,形成京津冀区域内的产业协同是基本任务。”孙久文建议,北京作为首都,要重点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传统制造业、石化和汽车等产业可以向外转移,北京目前已制定了一个向外转移的产业名录。天津要以高端制造业为发展方向,并发挥港口经济的重要作用。河北则立足京津冀分工合作的大局,做好与京津的产业对接和配合,在积极发展制造业的同时夯实生态保障功能。
“‘吃不下’的北京需要发展空间,‘吃不饱’的天津需要发展质量,‘没饭吃’的河北需要发展机遇。”马云泽坦言,破解京津冀三地的产业诉求关键在于重新定位,北京需要去功能化,建设新型首都经济圈;天津则要去加工化,打造北方经济中心;河北面临着去重型化,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观点声音——
接力前行 顶层设计是关键
产业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的基础,但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不能止于产业转移和承接,更要在交通、医疗、教育等各方面进行良性互动。协同发展也并不意味着消除竞争,关键在如何引导良性竞争,避免同质化造成的浪费和内耗。
“京津冀三地协同创新发力,首要的是推进京津冀政策一体化,拉平三地政策差异。”河北省委政研室副主任张建国认为,要探索跨区域GDP分计和税收分成机制、跨区域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在产业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上,摒弃简单地按行政区域进行高中低端的产业布局、定位和分工的观念。
在顶层设计上成立专门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以有效协调和推动京津冀的发展。对这一呼声颇高的观点,马云泽表示认同。
“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应从国家顶层设计上,对三地的功能定位、发展重点和空间布局等方面进行分析。”马云泽说,在功能定位上,京津冀要以“缺链补链、短链拉链、弱链强链、同链错链”为思路,打造一个“研发—转化—生产”良性循环的区域产业生态系统。
在空间布局上,肖金成提出应摒弃以北京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格局,“这样做的结果将使北京的交通压力更大,环境更加恶化。”京津冀应形成“一轴两带三核”空间格局,“一轴”即京津塘发展轴,“两带”即滨海经济带、京保石邯经济带,“三核”即北京、天津、石家庄三市,石家庄市的发展将支撑京津冀倾斜的一角。
孙久文称,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推进京津冀三地的区域发展规划编制,构建利益协调长效机制等。“顶层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以最小的行政成本有效解决京津冀区域间协调发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