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郝晓明 通讯员 姜宇飞
超轻概念车、大型潜艇、高楼大厦、输电铁塔、高速铁路、“西气东输”……在生活中的角角落落和国民经济建设中,都离不开这些被称为国之“筋骨”的钢铁产品。在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一批科研人员多年来始终以强健国之“筋骨”为己任,围绕钢铁生产的国家目标,研究轧制过程的新理论、新工艺、新技术及相应的控制手段和自动化系统,用拳拳报国之心、爱岗敬业之情为中国的钢铁行业铸就了“国”字招牌。
在国家重大需求面前,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1995年就通过国家验收的、我国轧制技术及其自动化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对的,是迎难而上、攻难克艰的创新与实践。
“要始终瞄准行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上尽情展现才华,成为钢铁行业技术创新‘大舞台’的重要角色。”实验室的源头——加工学科自创立之初,前辈们就为学科定下了高远的志向。用实验室的元老,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王国栋的话说:“实验室要始终敏感地捕捉行业发展的前沿问题,开发出一批创新的工艺技术,研制出一批创新的工艺装备,向社会奉献出一批引领性的钢铁工艺产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国家钢铁技术的空白。”
作为实验室的当家人,实验室主任吴迪教授始终大力提倡研究人员、教师、学生要深入企业,深入到钢铁下游用户行业中,了解钢铁行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状况和重大需求,从中凝练出研究方向,确定出研究课题。“实验室必须将自己的工作与国家的重大需求联系起来。拿了国家的科研经费,得到了企业的巨额资金,就要把每一分钱用到刀刃上!”这是吴迪对他的实验室和工作人员的要求。
承担“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攻关计划项目等,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们“艺高人胆大”,近年来,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60项,发表研究论文1200多篇,出版论著30余部;已获授权专利80余项。
2014年,“中国海洋工程中关键材料发展战略研究”钢铁小组启动会在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召开,实验室联手多家高校、科研院所、钢铁企业共同勾画出了未来中国海洋工程用钢发展路线图。
“新一代科技工作者需要对科学和技术有一种痴情”,王国栋院士常常这样鼓励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实验室的目标是成为绿色轧制技术的全球领跑者。我们的研究工作是与中国钢铁行业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用科学和技术富强国家。”在他们的心里,小康社会、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经具象化成了一次次科技创新、一次次科研实践,这也是以王国栋院士为代表的东北大学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坚守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