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截至7日19时,云南鲁甸地震共造成615人死亡。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潘怀文在接受媒体访谈时指出,农村建筑物抗震性能差是造成这次灾害损失较重的直接原因。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且地震活动的主要区域尤其是西部包括了大片农村,这些地方“经济条件较差,历史欠账多,建筑物抗震性能普遍较差”。那么,如何才能帮助这些村居民舍“强筋健骨”,让灾难来时多些“楼坚强”?
村屋何以难抗震
从汶川地震到雅安地震,从岷县地震到刚刚发生的鲁甸地震, 统计表明在我国发生的地震中,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农村地区。震灾所到之处,乡村到处都是断壁残垣,房屋损毁严重,大量人员伤亡。
“农村住宅抗震构造措施不足,在地震作用下极易造成‘小震大破坏’。”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振动委员会委员、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尚守平教授说,“由于农村住宅大多由农民自己动手建设,缺少技术指导和整体规划,农房抗震方面存在的问题就更加突出,缺失基本的抗震构造措施。”
“我国农村房屋大约90%采用的是砌体结构。”尚守平介绍,“这种结构体系相对比较成熟,农民掌握的较好,在农村地区特别容易推广。但是这种结构体系在农村应用中存在很多问题。”
多年来,为了研究农村建筑抗震性能,尚守平带领科研团队开展了大量调研和实验,他的团队成员、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杜运兴就曾亲眼目睹农村住宅建设中许多令人忧虑的景象。
首先是材料强度存在问题。杜运兴说:“在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边远的农村地区,农民建房所用的砖大多情况下是自产自用——搭一个砖窑自己烧,材料质量参差不齐,在结构方面缺少相应的技术。在自然灾害面前往往非常脆弱。”
其次是农村房屋施工质量较差。“这家要盖房子了,叫几个干过泥瓦匠的当主力,左邻右舍相互帮个忙,这就盖了。基本上没有谁受过专业训练,更没有什么设计、验收,不像城里建房子有一套规范的程序,这样做出来的房子很容易出现问题。”杜运兴说。
“砌体结构本身抗震性能较差,实心眠墙会稍微好一点,抗震强度会高一些,但是很多农民会基于成本考虑进一步减少砌块的用量。”杜运兴举例,“比如,很多地方的农村建房砌的是‘空斗墙’,墙中间是空心的;还有的叫‘金包银’,就是两层砖中间填土。还有些地方,农民相对富裕点以后,也没把钱花在提升房子的抗震性上,而是花很多钱装修,房子外面看起来很漂亮,但里面的结构和质量一点也没变,这样建的房子在地震中就很容易倒塌。”
不“硬抗”,不增成本,帮村屋“健身”
对于土木工程科研而言,抗震一直是结构工程领域的重要课题。尤其是在近年灾害频发的背景下,提升建筑的抗震性日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但是,恰恰是问题最严重的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却往往被“忽略”。
通常认为,造成这一切的是经济条件限制,但在尚守平看来,“更多的原因是观念”。
目前,我国和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传统抗震方法是“延性结构体系”,通过适当控制结构物的刚度,使结构部件(如梁、柱、墙、节点等)在地震时进入非弹性状态,并且具有较大的延性,减轻地震反应,使结构物“裂而不倒”。
“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硬抗’,通过加大构件截面尺寸和配筋,提高结构刚度等方法来加强结构的抗震能力。但结构的用料越多,结构的刚度和质量也随之增大,地震作用就越大,于是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尚守平说,“当地震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这种方法既不经济,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尤其对于农民而言,这种成本通常承受不起。由于,当前我们无法准确无误地预测地震,所以,按这种方法设计的结构并不一定能达到使用者的要求。”
“目前,常用的抗震优异的结构体系是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但是这些结构体系的建造成本相对较高,我们目前普通农民的收入是很难承受这样的成本。这样干不符合我们的国情。”尚守平说。
要提升抗震性能,既降低灾难的破坏性;又要严格控制成本,让农民能用得起——经过多年研究,尚守平终于“在二者之间找到了平衡”。
他们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农村民居对隔震技术的经济性、适用性要求和农村民居的建筑、施工特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础隔震技术——钢筋沥青隔震层。
试验结果表明,钢筋沥青隔震层能有效地对地震动滤波起隔震的作用,试验中结构的加速度折减系数达到50%,隔震效果非常明显,而它们基本上不增加传统砌体结构的建造成本。记者在他们的实验室看到,同在实验的震动台上,隔震层以下,安放的矿泉水瓶被震的东倒西歪,而隔震体上,矿泉水却岿然不倒。
凭借对农村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加固技术,尚守平团队在2012年摘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刻,灾难尚未远去,他们都期待着钢筋沥青隔震层技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造福广大农民。(科技日报长沙8月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