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8月06日 星期三
洪开荣:集多方之力实现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自转”
文·本报记者 乔地 通讯员 申阳
他们探索基础理论,我们探索关键技术和成果转化应用,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诞生了中国第一台自主制造的复合盾构,并投入市场应用,诞生了中国最大的盾构产业化基地——中铁隧道装备制造有限公司,诞生了中国盾构及掘进技术领域唯一的国家公共研究平台——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一线对话

    走进中铁隧道集团总工程师、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洪开荣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2014年中铁隧道集团遍布全国的工程分布图,说起来隧道及地下工程项目,时常深入项目施工现场开展工作的洪开荣主任更是如数家珍。

    当记者问起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历程时,洪开荣陷入回忆,他说中铁隧道集团作为中国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的开路先锋,坚持四位一体发展战略,把科研创新作为兴企的根本,而自从接触到盾构这个隧道施工的特种装备后,中铁隧道集团把盾构设计研发制造施工列入每年的工作计划和五年发展规划中,更是集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盾构自主研发创新。

    三个“第一”

    世纪之初的中国隧道施工市场,洋盾构一枝独秀,浅埋暗挖法施工如火如荼,中国的盾构制造行业是一块诱人的蛋糕,更是重大装备制造业中的朝阳产业。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紧紧抓住国家863计划这个重大机遇,开启了盾构自主创新、自主研发、自主制造的崭新征程。

    洪开荣说,这十几年是国产盾构的研发黄金时期,我们通过与高校联合,特别是浙江大学的杨华勇教授和他的团队,我们是密不可分的一个研发整体,他们探索基础理论,我们探索关键技术和成果转化应用,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诞生了中国第一台自主制造的复合盾构,并投入市场应用,诞生了中国最大的盾构产业化基地——中铁隧道装备制造有限公司,诞生了中国盾构及掘进技术领域唯一的国家公共研究平台——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访谈中,洪开荣强调,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应运而生的。为了加速我国盾构产业化进程,2010年年初,科技部正式批准以中铁隧道集团为依托,筹建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起一批国家级科研课题。2012年11月,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部验收正式运行。

    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作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行业应用基础研究、 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科技交流的重要基地,是发展共性关键技术、增强技术辐射能力、推动产学研相结合的重要平台,带动和促进行业技术水平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在企业建立重点实验室,深化了科技体制改革,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产业、国家发展的需要。

    一套机制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科技部的创造性举措,运行管理机制不如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健全完善,至今科技部尚未出台正式的管理办法,各个已建成运行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都在摸索创新中前进。洪开荣强调,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中铁隧道集团建设,背后有中国中铁整个系统的优势资源支撑,建设伊始,中国中铁领导层高度重视,要求结合企业发展探索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运行发展模式。

    盾构及掘进技术重点实验室经过多次考察调研,并结合实际,积极探索了一套目前较为适用的运行管理机制,建立了理事会领导、学术委员会指导的主任负责制,发布了《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理事会章程》,初步形成了“以理事会为决策层、依托单位为管理层、重点实验室为执行层”的运行管理模式。在2010年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机制交流会议上,得到了科技部领导的认可和肯定。

    谈到管理制度,洪开荣指出,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明确运行管理模式后,积极完善运行机制,搭建内控管理体系,在运行机制建设层面,促成依托单位中铁隧道集团发布了《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暂行)》,明确了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目标、发展定位与管理体制。先后制订发布了重点实验室《薪酬管理办法》《节点目标考核奖励办法》《科管例会制度》等20余项规章制度,在借鉴高校、参考其他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发布了《重点实验室章程》《学术委员会工作条例》《学术活动管理条例》等10余项开放与运行制度,并在依托单位内控体系框架内,对重点实验室内部管理制度进行系统汇编,初步搭建起重点实验室内控管理体系。

    三项“需要”

    洪开荣称,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运行管理机制虽然初见成效,但如何更好的实现产学研用有机结合,以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中心构建产学研用联盟,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国家重点实验室现有的运行管理机制尚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促成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大的发挥国家公共研究平台的作用,需要科技部出台更为具体和正式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明确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运行管理模式与经费来源,需要依托企业积极将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纳入发展规划,为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供长效的经费支持机制和发展管理机制,需要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自身探索更为完备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和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机制,集多方之力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自转,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对企业的技术反哺,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对行业的创新引领。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