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31日 星期四
中西医对话功能性胃肠病症状重叠及治疗
本报记者 吴红月

    ■中医视窗

    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种常见消化系统疾病, 许多FGIDs患者的症状重叠表现使得病情变得复杂,且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增加了诊治的难度和医疗资源的消耗。因此,深入研究FGIDs 症状重叠的表现,对中西医都提出了挑战。7月19日,“第二届北京胃肠功能及动力疾病中西医整合医学论坛”召开,中医、西医从各自的角度,深入探讨FGIDs症状重叠发病机制,并以整合为目标,希望在治疗策略上挖掘潜力,达成共识。此项活动由北京协和医院柯美云教授、孙晓红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彭丽华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夏志伟教授和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魏玮教授共同发起,以国医大师路志正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院士等为代表的著名中西医消化界专家出席了会议。

    功能性胃肠病(FGIDs)具有胃肠道症候群,但缺乏器质性病变或能解释其临床表现的依据。在北京地区肠易激综合征(IBS)的患病率按Manning标准和罗马Ⅱ标准分别为7.26%和0.82%,广州地区人群按罗马Ⅱ标准患病率为5.6%。据了解,罗马Ⅲ标准将成人功能性胃肠病分为六大类28种疾病,为其研究提供了新的标准。但许多专家质疑,这样的分类是否合理。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胃肠功能和动力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孙晓红教授认为,在临床上各种功能性胃肠病之间常常存在着相互重叠的现象,目前,在西医的临床和研究中表明,心理因素是导致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病因之一,这与中医所重视的情志致病认识一致。她提出应该以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深入研究。

    活动创办者之一、北京望京医院消化科主任魏玮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西医辨病,中医辨证”,在没有完全搞清FGIDs机理之前,药物治疗要根据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选用对症治疗——单靶点作用的药物,整体疗效不会理想。他特别希望中医人能采用西医的研究手段进行研究,而西医也能够接纳中医对于病症的辩证治疗思想。

    唐旭东是北京西苑医院副院长,即受过传统中医学教育,又受过西医研究方法的培训。他提出有必要将FGIDs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进行综合评价。在其论文“基于慢性胃肠病患者报告临床结局测量表的编制及信度、效度分析”中,首度提出《慢性胃肠疾病PRO量表研制》,提供一个从患者角度对临床结局进行测量,对慢性肠胃疾病的状态进行正统概括和评价的量表,其目标几乎涵盖了全部常见慢性胃肠疾病,适用范围广,很好地切合了慢性胃肠疾病的反流、消化不良、排便异常、心理、社会因素6个方面临床特征,对功能性胃肠疾病症状重叠的临床疗效评价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该论文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平台。

    当今社会,在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压力下,许多功能性胃肠病患者表现出症状重叠,这类患者也常伴有精神心理障碍,近来有人提出心理因素—功能障碍—细胞疾病—组织结构改变的致病假说——即“脑肠轴”概念,有人甚至认为,胃-肠-胰内分泌系统,通过脑肠肽影响脑肠轴,很可能是脾胃既为高级神经活动提供有关物质基础,又调节神志活动平衡。

    魏玮说,中医讲脾胃与情志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功能定位或线性关系,而是多层次的、复杂的调控关系。

    因此,无论是西医提出的“脑肠轴”还是中医的辩证施治整体观,重视并利用规律,都将为临床防治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进而提高诊疗水平。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