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31日 星期四
创业,并不一定从注册公司开始
——写于清华科技园成立20周年之际

    走近清华科技园之十三

    连公司都没有挂牌,就要和东风汽车合作,靠着一项当时还“没名没分”的技术,硬是敲开了市场的大门。

    从“连遭白眼”到让人刮目相看,海博思创的第一笔订单就书写了一段传奇。

    先有订单后有公司,创业就要“小步快跑”

    张剑辉,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在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工作六年,擅长微电子软硬件系统的设计;舒鹏,美国斯坦福大学电化学材料硕士,对电池本体研究相当透彻;钱昊,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博士,对电动汽车的大功率交直流转换器以及电网有深入研究。

    这是海博思创的三位“中国合伙人”。在创业初期,他们选择了和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方式——在竖起牌子之前,一边完善技术,一边接触市场,张剑辉将这种节奏称之为“小步快跑”。

    2011年3月,一间租来的20平方米办公室内,两张实验桌拼在一起,七八个志同道合的人,鼓捣了半年时间,张剑辉和他的伙伴将世界先进的电池管理系统带到了中国。

    随后,张剑辉辗转接触东风汽车,希望能够将自己掌握的电池管理技术,应用在东风旗下的新能源商用车上。虽然这项技术能将其电池效能提高近30%,但彼时,他们并没有被认为是良好的商业伙伴,甚至遭到了白眼。

    在一辆即将投入使用的通勤车上,张剑辉那台看起来有些简陋的试验样机,勉强进行了上车试验。但出色的试验结果却令人惊讶,以至于东风老总怀疑数据造假。再次进行了严格测试验证结果后,针对这套电池管理系统,东风随即起草了与张剑辉的合作合约。

    “当时连公司都没有,为了顺利签约,要马上进行公司注册。”张剑辉说,“我们是先有订单后有公司。”2011年11月,北京海博思创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专注于智能电网储能系统、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研发、工程设计及系统集成。

    在接触东风汽车的同时,海博思创得到北京市供电局青睐,承接了北京奥运会新能源汽车电池阶梯利用项目,这个项目也为海博思创带来了第一笔收入。

    随后的三年的时间里,他们将目光紧盯智能电网储能系统与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的相关产品及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客户还涉及北汽福田、南方电网等。2013年10月,海博思创参与的青海玉树4兆瓦光伏发电、12兆瓦时储能项目并网发电。

    抓住“最佳切入点”,小企业才能挤入大市场

    对于小型创业企业来说,挤入一个成熟的市场并不容易,因为一旦市场成熟即完成了利益划分,如果想分得一杯羹,就要从新兴市场下手。汽车和电网是两个发展迅速的庞大市场,张剑辉在其中寻找新的机会。

    “当今能源界,储能技术是一大瓶颈,电动汽车如此,新能源也是如此。而大的系统集成商,可能觉得这块生意太小看不上。”但在张剑辉看来,这就是发展的机会。

    由于对技术的深刻了解以及对市场的出色把握,海博思创良好的发展前景也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青睐。在2012年8月与清华启迪创投完成了A轮1500万人民币的股权融资。2012年,专注储能技术的海博思创销售额达到450万元;2013年前10个月,他们的销售额已经超过1200万元,预计全年将达到2200万元。根据目前的市场情况,张剑辉预测2014年收入会超过5000万元,而后年肯定会过亿。

    为了应对新兴市场的不确定性,海博思创已经启动了企业后续发展的技术储备。2013年11月,企业与清华电机系合作,进行新技术的研发攻关。

    “第三次工业革命,描绘的场景就是我们心中的梦想。”张剑辉说,“我们要将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光伏、新能源风电、新能源储能等结合起来,真正创造一个绿色的新能源出行模式。”

    成长的烦恼,一些问题正在寻找答案

    “我很幸运,赶上了国家鼓励海归创业的好时机。”在经历了三年的创业实践后,张剑辉更加坚信自己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4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还在硅谷工作的张剑辉参加了中关村管委会关于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创业的政策宣讲。他说,是中关村一系列针对留创人员的支持政策和清华科技园的金字招牌,“让我把事业的新起点放在了这里。”

    “我们不仅仅是想给公司找一个办公地点,更希望能在这里得到相应的服务。”正如张剑辉所说,在这里,海博思创不仅得到了房租的优惠,同时还能够便捷地接触项目、资金等各种资源。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海博思创,目前更看中的是园区优质的金融服务,“融资,这是我们这个阶段的企业最迫切的需求之一。”

    脱离了初创阶段,张剑辉的目光更加宽广而深邃。站在行业的高度,他对这个市场有一丝忧虑:“在这个行业中,有不少滥竽充数的企业,靠政府‘拉郎配’的一两笔订单是救不活的,竞争中就应该淘汰落后企业,让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发挥得更加充分。”

    张剑辉认为,目前的市场需求并不足以养活行业内所有企业,“大家都处于‘吃不饱’的状态,没有足够的订单和销售收入,何谈更新技术?这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是不利的。”

    人才之困是海博思创发展中必须面对的另一个问题。“和美国比,国内缺少‘工程师文化’。在国外,四五十岁还在做工程师的,大有人在,他们的收入也不比企业高管少。但是国内很多年轻人认为,过了35岁还做工程师是一种失败。在美国,35岁是一个工程师出成果最好的年龄。这种文化让我们体会到,在国内想找到踏踏实实愿意从事技术工作的人比在美国困难很多。”

    何解人才之困、市场之忧,海博思创在完成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停地寻找着答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