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27日 星期日
啥能拉得动 城镇化这架马车
——关于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本报记者 张 晶
资料图

    6月27日,甘肃省召开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培训会。怎样探索出一条符合甘肃实际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子,成为与会专家和各试点县、镇“一把手”讨论的焦点。

    事实上,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当地很久。此前,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县委书记王晓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曾反复强调同一问题,“新型城镇化,农民要进城。如果说,过去东部地区通过发展工业、商业,吸引农民进城。那么现在,我们的农民进城靠什么?”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董锁成告诉记者,一般来讲,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但是,像甘肃省一样的广大西部欠发达地区,资源丰富,生态却非常脆弱,现有的城镇化过程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深的影响。以传统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在西部欠发达地区行不通。西部地区必须寻求新的动力,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绿色工业化,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的新动力

    甘肃省定西市,曾是全国最为贫困的干旱区之一。董锁成和他的团队跟踪研究定西城镇化建设16年,让他记忆最为深刻的是,定西城镇化建设在自然、人口、经济、社会等方面,几乎都受到严重制约——干旱缺水,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经济基础薄弱,人口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试想一下,一块贫瘠的土地上承载着过多的人口,他背负得起来吗?他发展得起来吗?”

    让人惊喜的是,干旱少雨、气候温凉、昼夜温差大,土壤疏松、耕地土层深厚,这些条件非常有利于马铃薯的生长。定西所产马铃薯个大,质优,是加工马铃薯及其制品的上好原料。就是这个土疙瘩,让定西逐渐走出困境。经过近20多年的培育,定西马铃薯种植面积已占全省面积的一半,成为全国三大主产区之一。马铃薯已经成为定西在全国市场打得出、叫得响的特色支柱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和产销加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小产品,大产业”,定西的发展思路在西部地区非常具有代表性。静宁县也希望静宁苹果能够带动并成就一个大产业。王晓军介绍说,2013年静宁的苹果种植面积为91.8万亩,产量50万吨,产值达20亿元,果农年收入最高者可达30多万元,苹果的种植面积以县为单位在全国排名第一。快速发展的苹果产业还催生了静宁的纸箱包装业,目前静宁已建成全国纸箱包装业的产业基地。

    “不只是土豆和苹果,定西、静宁还培育了畜牧业等其他产业。这些产业的共同特征是,从农业产业化走向农业工业化。这种绿色工业化已经成为推动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董锁成说。

    稳健的城镇化,要依托于西部地区的本底资源

    工业、农业,两种原动力所形成的城镇化道路并不相同。静宁县县委书记王晓军深刻感受到了这一点。“工业推动城镇化建设,速度快,能大量吸纳劳动力,并带动商业发展。农业只能间接推动城镇化建设,周期长,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但是更加环保。”

    董锁成更愿意把绿色工业化推动的城镇化称作“稳健的城镇化”。在他看来,鄂尔多斯是一个极好的反例。鄂尔多斯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抓住煤炭产业的黄金发展期,用不长时间就创造了全国第一的GDP增速,人口规模也迅速攀升至百万人。但是,鄂尔多斯并没有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寻求并发展替代产业,而是将煤炭开发积累的巨大财富投入房地产开发。伴随煤炭价格下跌和当地房地产泡沫的破灭,鄂尔多斯盛极一时的城镇化建设快速冷却。“对于鄂尔多斯而言,煤炭资源的开发就像一个‘飞地’,它没有和当地产业关联起来,这种人为的二元结构无法对当地经济形成持续的推动力。”董锁成说。

    “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大部分地方缺乏丰富的资源。很多城市也曾试图引入工业,以此带动城镇化。

    但是,这些外来的工业往往在当地生不了根。”王晓军告诉记者,受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制约,从农业到绿色工业化,再到城镇化,这是立足静宁县情的最优选择。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静宁近几年的城镇化发展已经开始进入良性轨道,并且被确定为甘肃省新型城镇化试点县之一。

    绿色工业化推动的城镇化是依托于西部地区本底资源和比较优势的,是可持续的。这种思路的形成更加有利于当地政府对于生态城市建设理念的实践和推广。董锁成认为,这才是最为关键的。

    以农业为原动力,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应给予重点支持

    今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规划明确指出,我国城镇化是在人口多、资源相对缺乏、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推进的。我国必须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西部地区是我国的生态屏障区和水资源涵养区。对西部地区来讲,确立并建设生态城市体系更为重要。”董锁成强调,生态城市不是通常意义上讲的山水园林城市。衡量生态城市的标准,不是看是否山青水秀,而是看城市与环境、社会与经济、人与自然是否协调,其中就蕴含着生态文明的理念。

    事实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一经提出,业界专家就提出很多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构想,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文化新城建设等等。董锁成认为,生态城市应当包括安全之城、循环之城、绿色之城、便捷之城、创新之城、和谐之城六个方面。它是一个综合系统。

    王晓军把城镇化建设的途径概括为两条,一个是农民进城,另一个是设施下乡。“无论是哪条路,乡镇都是一个重要节点。”王晓军提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国家应把小城镇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西部地区的小城镇,如果以农业为原动力,就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财富积累过程,财政收入有限,城镇化发展受限。分不同省市,有选择地进行小城镇建设试点,以此带动整个区域的小城镇建设,这样就把城市和乡村贯通起来,进而能够促进城市和农村的深度融合。这个至关重要。”王晓军说。

    ●相关链接

    生态城市建设的六个方面

    生态城市建设涵盖六个方面。

    安全之城:生态城市的基本要求,核心是城市社会秩序良好,基础设施完善,综合防灾水平高。

    循环之城:生态工业循环产业链为核心,现代生态农业和生态型服务业为辅助的循环经济体系。

    绿色之城:核心是城市生态景观和环境优美的人居环境,宜居和创业发展。

    便捷之城:核心是土地的集约利用和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立体型交通导向城市布局。

    创新之城:生态城市的高级要求,科技和人才高度集聚,高科技产业发达,建设创新型城市。

    和谐之城:生态城市的最高层次要求,核心是高水准的生态文化与高度社会文明。

    生态城市建设的三大基础架构是安全生态、循环经济、和谐社会,其中循环经济是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为工业化以来传统的资源浪费模式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转变提供了战略性理论基础和实现途径。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市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

    (文字由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董锁成提供)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