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左
■本报记者走基层
7月8日,记者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科技局王新厚副局长下乡,下午17点多,途经赛罕区前白庙村时,只见一辆辆厢式货车开进了成片温室区域。王新厚告诉记者,这是来拉蔬菜的汽车。
2013年以前,呼和浩特市政府为了提高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也为了市民的菜篮子,斥巨资或无偿或补贴,在全市农村建设了3万多栋温室,占地面积近10万亩。温室建起来后,大部分却闲置在地里,无人种。
今年年初,市政府拨款3500万元,责成市科技局组织科技特派员拯救呼市蔬菜大棚。
带动3乡5村
国贫县武川县圪顶盖村曾经投资60万元建大棚,缺少种植技术,效益不好荒废了。
8日上午,政府投资新建的一片温室,村民正在采蘑菇。村民刘兰兰刚采了50筐,正在装车。她说,现在全家收入增加了一倍。
从赤峰市聘的科技特派员、高级农艺师高瑞才说,从7月开始采蘑菇,一直要采到上冻。在这里采蘑菇的村民,每人每天200元,年底还要给每户村民分红。
高瑞才是2012年7月呼市科技局聘的科技特派员,当年,这里建的100栋温室,在高瑞才的指导下,收获了200万元纯利润,全村2700多人,人均分红4000多元。2013年又加建50栋温室,今年再建200栋温室。
圪顶盖村的蘑菇不仅走进了北京,还走出了国门,远销加拿大、荷兰。邻近的2个乡4个村也效仿圪顶盖村建起了350栋温室,由高瑞才提供菌棒、菌苗,负责技术指导。
金新种植专业合作社,2013年建了1个占地60亩的大棚。市科技局聘用农民科技特派员岳满银指导种菜。今年,全武川县的黄瓜、西瓜都是这里供应。
解了燃眉之急
赛罕区太平庄村村民郭秀丽的丈夫在城里包工程积累了一笔资金,2012年在政府补贴下、村委会流转土地,回乡建了80栋温室,成立了宝丽鑫农民专业合作社。
郭秀丽说,当时看着这80个棚直发愁,过去只会种玉米,哪会种菜呀!
从赤峰市聘来的科技特派员李国军,不仅让大棚绿了,今年还种上了1公斤7.8元的订单西红柿。
当问到科技特派员是否管用时,郭秀丽说,不管用早“断上跑了”(撵走)。
2013年,罗家营村集体建了占地500亩152栋温室,村民无人种。科技局聘请李兰军、王换军、贾庆文担任科技特派员,承包了这片温室。7月8日下午,记者走进1个温室看到,挂果的油桃已经成熟。李兰军说,这些温室,有花卉、蔬菜、葡萄,还有6个棚是食用菌。村民在这里打工,每月3600元。到年底,科技特派员们还要向村委会交90多万元。
千栋温室全种上了
金河镇根堡村2012年到2013年建了1041栋温室,全部闲置。村长高伟民说,起初农民试着种了几栋,结果赔钱就放弃了。
赛罕区政府动员各区机关承包温室,坐机关的也就会种点韭菜、小油菜。同样赔钱。
今年,市科技局从山东寿光、邹城、辽宁和赤峰市聘请杨吉兴、孙延贵、罗铁英、高玉有6位科技特派员为根堡村温室服务。
7月8日,科技特派员们到温室摘下香瓜、西红柿、黄瓜让大家品尝。
高伟民说,今年,1041栋大棚全种上了!
市科技局局长张振民说,今年市政府要求,聘用1位科技特派员,补贴7万元。科技局已经选聘了260名科技特派员覆盖到81个连片种植区,已经完善的温室闲置率从60%降至不到10%。
7月8日,随同下乡的市科技局李科长在乘车途中,电话不断,还在联系、聘请市外农业技术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