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14日 星期一
“三田两地一课堂”助梦学生成长
——山东农业大学创建实践教学新模式纪实
本报记者 魏 东 通讯员 刘群英

    “大学期间的‘三田两地一课堂’,开启了我的科研之门,让入学时连花生苗、大豆苗都分不清楚的我,逐渐爱上了自己的专业并进行深入研究,有了阶段性成果。”山东农业大学2010级农学1班学生徐慧深有感触,今年她顺利考取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生。

    按照国家发展需要,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山东农大鲜明的办学特色之一。他们在广泛调研论证基础上,创建了“三田、两地、一课堂”实践教学新模式。贯穿大一到大四全过程的认知田、科研田、攻关田,课程教学基地、毕业实习基地和开展以科技创新项目为主的第二课堂,使不同层次的实践环节有机衔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在学校获得的8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其中6项与实践教学有关。

    大田为梦想“种”上翅膀

    走进学生的试验田,会让人感觉眼前一亮:整齐的田垄上种着小麦、玉米、大豆、花生,五颜六色的番茄、黄瓜、辣椒、茄子、生菜、西瓜、甜瓜等等,长势喜人,俨然一个品种齐全的小农场。

    农学院院长张春庆教授说:“这些作物都是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己选种、自己播种、自己管理、自己收获的。”他进一步解释说,在一二年级设立“认知田”,学生通过亲自种植各种作物和观察记载生物学习性,激发专业兴趣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科研田”主要提供专业课教学材料和现场,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在三年级设立“攻关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创新能力,以及协作精神。

    谈起在试验田里的经历,今年已是研究生毕业的徐林涛依旧记忆犹新:“在试验田里,我们既要循规蹈矩地去认识作物生长的规律,又可以异想天开地把自己的许多想法付诸实践。尤其是种植高产攻关田,选种、整地、播种、收获一条龙下来,让我们不仅熟悉了小麦的各个生育期,更对麦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是大田为我们的梦想‘种’上了翅膀。”有了这样系统的认知了解、实验训练,徐林涛等一批同学在读研期间再接触农作物种植的时候,比起其他同学往往能更快进入状态,也为后期实验较快取得突破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013年,农学院2010级种子2班在攻关田里种出的小麦,实打亩产达到553.9公斤,比山东省当年的平均亩产399.95公斤高出不少。

    论文是从大田里“长”出来的

    “我从大一到今年被学校保送读博士,已经在大田里呆了六年了。”6月9日,正带领着本科生测量小麦株高、穗长的胡立芹说,“只有把课堂知识很好地运用到田间,学习才有实效,科研才有方向。我就是在地里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我的每篇论文都是从大田里‘长出来的’。”胡立芹本科读的是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硕士研究方向是作物遗传育种,博士方向是分子育种。“看来我和大田是分不开了,这不,博士还没开始读,导师已经给我布置了田间作业。”说这话时,胡立芹被晒得红红的脸上泛着满足的微笑。

    2014届学生李清林,在认知田、科研田管理过程中,探明了喜鹊对春玉米生产的危害规律,提出用生态农业手段防治喜鹊危害春玉米的技术措施,得到了农业、环保部门和农民的广泛认可。他的论文《不同防治措施对春玉米田喜鹊的防治效果研究》和《喜鹊对春玉米的危害和防治对策》,先后在《现代农业科技》、《农业知识》等期刊发表。

    搞农业科学研究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尤其是在烈日当头面对遍地小麦、玉米的时候。“大二整个暑假,我和几个同学就在试验田里帮老师数种子、测水分、称重,虽都是一些简单的工作,一旦你把它当作自己的一项事业来经营,你就会感觉很有趣。”2012届本科毕业生董红旭大三时就在国际著名的《谷物科学》杂志发表了论文《对中国干白面条品质的麦麸添加量和粒度的影响》,今年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以全额奖学金录取为分子育种学博士研究生。

    从大田里“炼”出了才干

    “大学教育,既要让学生认识规律,更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增长他们的才干。”山东农业大学校长温孚江教授说。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山东农大已将“三田、两地、一课堂”的具体内容,以相应实践大纲的方式整合到课程体系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了学生在就业、考研等方面的竞争力。

    现已签约全球500强先正达公司的姜大勇,是农学院2010级农学3班的学生。他说:“参与田间实践环节,加深了我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特别是我们团队成员一起在田间的种植、管理、高产攻关等过程中,将作物栽培管理、作物高产理论、病虫草害防治等相关知识运用到整个实践过程,解决了参加全国竞赛中遇到的许多实际问题。”他在学校的毕业实习基地先正达公司实习期间,将“三田、两地、一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得到了公司的认可和好评,也顺利完成了与公司的签约。

    “我是‘三田、两地、一课堂’的最大受益者。”农学院2012级农学1班的柏晗对此深有感触。入学不久,她就加入到“三田、两地、一课堂”中,带着所学知识参加了山东省第二、第三届生化技能大赛,取得“最佳实验设计奖”。由她主持的SRT项目《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对玉米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参与首届“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公益类项目进入山东省赛区决赛。

    “三田、两地、一课堂”实践教学新模式,使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产实践。同学们说,这样的教学“看得见,摸得着,记得牢,用得上”。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