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13日 星期日
贾廷波:“小心思”与13项小革新
本报记者 魏东 本报通讯员 孙宝山

    每次有新工艺或新问题出现,马上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记录下来,回去查资料系统学习,这个习惯,国网日照供电公司变电检修室专责贾廷波坚持了17年了。他自称“小学生”,坚持日积月累记笔记,一个个小本子摞起来已有半米多高。

    这个“小学生”了不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山东省劳模、山东电力继电保护比武“状元”……自1997年参加工作以来,40岁的他创新创效成果50余项,国家专利9项,6项革新成果被推广应用。

    “作为一线工人,技术最重要,技术可以保安全、促生产,只有坚持学习,才能在技术上求创新。”这些年来,贾廷波始终乐于利用每一个检修现场发现难题,钻研方法。他认为,工作中的一些小发明、小改造都是生产实际中的小难题带来的灵感,这些看起来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小玩意儿,却给工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比如剥电缆专用工具,以前,剥电缆使用的是电工刀或壁纸刀,这些工具在下刀时有轻有重,往往很难准确把握力道,容易伤到电缆线芯。贾廷波马上付诸行动,把这个小难题变成了班组讨论的小课题,经过班组成员的反复研究改进,根据不同型号的电缆,自行打磨制作了不同规格的专用工具,不仅提高了制作电缆接头的质量,也缩短了时间。

    多年以来,贾廷波坚持把检修现场变成培训徒弟的小课堂。他会结合自己的经验,在徒弟的操作过程中设置一些常见的、重点的障碍,先耐心观察他们的操作过程,再进行正确演示,帮助徒弟们分析各自的操作优缺点,弥补工作中的不足。一次完整外勤,就是一个完整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课本上空洞的理论知识,立刻变得具体而深刻。

    “三基两小一微”是他带徒弟多年的总结。即充分利用工作现场,倡导员工结合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进行小技术改进、小发明创造,利用点滴微创新实现生产大效能。2010年6月,贾廷波创办了“贾廷波”创新工作室,对于培养徒弟他有了更多的“小心思”。作为这个创新队伍的领头人,贾廷波不仅是继电保护技术“大拿”,更是公司出了名的带徒高手。

    这几年,从变电检修室走出来的优秀人才越来越多,贾廷波的带徒经验和工作室的人才培训品牌逐渐打响。截至目前,工作室已为变电检修、变电运行等专业的人员举办相关实训10余期,培训人员达180余人次;开展技能培训小技改、小革新13项;培养优秀人才10余名。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