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鲜花、横幅,迎客的是两串气球。入口处左右两侧,各有二十个排球大的气球连成的一串“念珠”,被风机斜向上吹的两股气流顶在空中,不停旋转。有人问:“风斜着吹,气球为什么没吹跑?”
今天上午开幕的中国科协举办的夏季科学展上,精巧的设计吸引了观众(其中很多是放暑假的孩子)的好奇心。组织者试图证明,“前沿高端”的科研,其实一看就明白。
巧设计,科学一瞅就明白
“滞空气球”的设计者来自广西师范大学,他揭秘说:气球之所以没有吹跑,是因为“气球手镯”环外和环内的气流速度差,造成了“伯努利”压力,平衡了气流的推力。伯努利效应如此漂亮的演示,记者还是第一次看到。
在食品安全科技展台,工作人员端出法宝:饭盒大小的一个纸盒里,装了几根像装口香糖用的塑料管,一根带显示屏的电子笔,还有一个透明小罐。塑料管里装着几种试纸,分别用来测牛奶、肉类和瓜果的安全度,可以根据试纸颜色来判断关键污染物的浓度。能把检验技术浓缩在几张试纸上,挺不容易。电子笔则能测水质好坏。据介绍,这套工具既实用,也意在让孩子跟父母一起实验。
最巧的属那个小盐罐——把手“卡嗒”一声推进罐中,盐罐子吐出“小舌头”——恰好容纳两克食盐的小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一天吃盐别超过六克,但欧美国家和中国人往往超过10克。”工作人员说,“我们的这种盐罐,每按一下出两克盐;三口之家,按三次就是一顿饭的总盐量,很好把握。”
高精尖,技术其实没多难
不远处,一块计算机主电路板浸在“水”里,CPU的表面沸腾出无数气泡。这是中科院电工所研发的一种电路冷却技术。电路板毫无特殊之处,关键在于它泡着的液体,不仅完全绝缘,而且沸点只有五十多摄氏度。密封容器内的铜冷却管,让蒸汽凝结,掉落回去。据介绍,比起一般的风扇降温,这种技术降温更节省能量,而且成本能进一步降低。
3D打印机是科学展览的常客,此次展会上,它的喷头依然忙碌,像蜜蜂筑蜡巢一样,一点点吐出“建材”,而它正在铸造的模型,内含几个奇特的空洞。技术人员说,这些空洞是全封闭的,用传统方式,要分成几部分锻造、拼接,麻烦且精度低。变化出这种奇怪的零件,正需要3D打印机来显身手。
不远处,备受关注的“月宫一号”的大模型展示出其真貌——中心生活区借由两端狭长的过道,连接着两个植物种植区。“月宫一号”是中国为了登月准备的密闭生活实验装置,今年实验成功,3名志愿者在里面生活了105天。此次参观者正赶上它首次展出模型和详情。
模型旁展出的一张照片引人瞩目:平底锅里正煎着一锅子黄粉虫。这种虫也叫面包虫,经常用来喂鸟或者乌龟。科学家介绍说,它是志愿者饲养的唯一的动物,是“月宫一号”里面的植物喂养的。志愿者吸收高质量的蛋白质就靠它了。
现场看,实验搬到您身边
在心理科学展台,有一位“老板”在招呼小孩子们来打电子游戏。电视屏幕上有10只小狗卡通头像,在屏幕上不规则地移动,头像还会变形。实验者告诉孩子,其中的4只小狗是小偷,让孩子在头像移动一分钟后,用遥控器锁定小偷。
这个游戏可以探索人们如何同时保持对好几个事物的认知。看起来如儿戏,实际用处很多。比如可以测验神经分裂症和老年痴呆症疑似患者(患者的游戏分数会下降)。“老板”告诉记者,最近有一篇全球影响很大的心理学论文,就借用这一实验——该研究发现,老年大脑虽不太注意细节,但把握大局的能力上升了;老年人不是笨了,而是在另一种意义上变聪明了。
大名鼎鼎的“小麦锈病”,也被搬到了展台上。十来盆“绿草”摆在桌上,稍瞄一眼就看出,一边是健康的植株,一边是铁锈色的“病号”。叶片上轻轻一捻,粗糙的粉末就粘在了指头上,闻闻还有一股“锈味儿”,这可比生物书上的描述明白多了。
锈病的头号医生,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所长陈万权研究员告诉观众,通过对这些病号的研究,中国取得了不少成果。病原孢子可在高空中飞行数千公里,“无需护照便可随意降落于一地”。陈万权和同事们不仅找到了病菌起源,还找到了一套控制的方法,让中国平均每亩小麦挽回了20公斤的损失。听了这话,观众们围着老陈合影——跟大科学家肩并肩的机会还真不多。
(科技日报北京7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