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科学展上,研究团队成员向观众介绍蛟龙号。本报记者 刘莉摄 |
■周末特别策划
科技日报7月12日电 (记者刘莉 高博)“原子反应能量高,这是个物理问题,但怎么把高能量拿出来,就是工程问题了。1942年国外的科学家就设计出了链式反应……”77岁的我国快堆首席专家徐銤院士站在最新的原子能实验快堆模型前,认真地听着每位提问者的问题,然后用他们能听得懂的方式一一解答。提问的参观者中有中学生,也有刚完成布展工作的设计公司的年轻人。
7月12日,中国科协主办的夏季科学展在中国科技馆拉开帷幕。与以往的科普活动不同,这个引进国外理念的全新科普模式主打“高端”,“高端”有两层含义:展示最高端的科研成果;研究团队的领衔科学家亲自站台与观众互动。对普通公众来说,这是个与科学家接触的好机会。
徐銤的详细解答好不容易有了休息的间隙,同事过来提醒他喝点水,他才想起来水杯早忘在了别处。徐銤忙碌的同时,不远处,“月宫一号”总设计师、首席科学家刘红正趴在“月宫一号”模型玻璃框边亲切地和参观者聊天。“这个系统怎么适应月球的环境?”有人问,刘红回答:“不用考虑怎么适应,我们的工作是研究怎样实现在封闭的环境里让水、氧气和食物等循环起来。”“这是什么?”“这里种的蔬菜提供氧气,并能清除二氧化碳,净化封闭的环境。”刘红的回答总是很耐心,尽管不少问题不断重复。“小朋友,你想去月球吗?”看到一个孩子好奇地靠近展台,刘红轻声问道。孩子和他身旁的妈妈可能并不知道,正是这位和蔼的阿姨主持修建了“月宫一号”——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地基综合实验系统之一。
据中国科协有关负责人介绍,夏季科学展借鉴了英国皇家学会举办科学展的经验,由学会直接推荐近期的前沿高端科研项目向公众展览展示。
本次展览为期一周,全国几十个学会报送了78个项目,最终由学会和专家推荐,遴选出17个参展项目。记者在现场看到,参展项目既有保障航天员太空生活的“月宫一号”空间基地生命闭合系统,也有直达7000多米深海的“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既有深奥而神秘的大脑认知和意识研究,也有直观生动的仿生机器鱼表演;既有公众比较陌生的观测空间天气的“子午工程”,又有与百姓生活休戚相关的水果绿色保鲜技术等。更为重要的是所有展品前,都有所在科研团队的科研人员现场讲解,与观众交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