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12日 星期六
文石林:红色土壤守望者
本报记者 俞慧友

    ■寻找最美科技人员 

    湖南长沙,湘江江畔橘子洲头,璀璨的烟花每周末如约绽放在这里的夜空。每每赏及,总能深切感受到都市丰富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氛围。这周末,同样的美景,却将记者的思绪,带回几天前到过的一个宁静的山沟沟。此时此刻,驻守那里的一位红色土壤守望者,会在做什么?

    文石林,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实验站(湖南祁阳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祁阳站)副站长。1984年从华中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站里。他是进站最早的一批大学生中的一员,也是里面唯一坚守至今的一员。从青春少年样样红,到五十知天命,他整整在这里呆了30年。

    迷茫,却不曾放弃过

    祁阳站位于湖南省祁阳县文富市镇官山坪村的偏僻山沟。现在,这里建了简易篮球场,连上了网络宽带,可满足最基础的物质文化生活。可30年前,却是另一番景象:

    他们住的是墙壁裂缝近四厘米宽的土砖房;用的是泥巴水,遇上干旱,还得到6公里外的地方去挑水;站里交通极不方便,距最近的火车站得步行7里路。遇上火车半夜到停祁阳县,还得摸黑走7里路回实验站。

    与文石林同期来的有十余个大学生。面对这个荒郊野岭的地方,大家对今后的工作、生活和前途,都万分迷茫:从农村走出去上大学,现在又回到农村,物质文化生活几乎没有。更愁的是,他们面对的是被美国土壤学家预言将变成“红色荒漠”的红壤。

    红壤是什么?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天晴一块铜,下雨一包脓”,路难走,田难种。科学地说,就是易板结、生产力低下的酸性土壤。研究这样的土壤,要出成果和效益,很困难。可红壤是我国南方14个省(区)的主要土壤类型,总面积约21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近1/3的耕地面积。他们选择这里,就必须肩负起将这片“荒漠”变良田的重任。

    艰苦的环境就像个筛子,短短几年,筛走了除文石林以外的同期其他大学生。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祁阳站主力中,他是少数出生外地的科技人员。

    文石林也迷茫过,但祁阳站老一辈科学家们的敬业精神,深深打动了他。当时的站长陈福兴、科研骨干陈永安、张马祥等人,家都在北京,可每年除回京开会外,他们都呆在站里。首任站长、工程院院士刘更另,每年也都回来好几次。即使文化大革命期间,老科学家们都从未离开过这里。耳濡目染下,文石林坚定了:“农业科研总需要有人在一线从事田间试验和野外数据收集等工作,虽然这些研究难以发表高水平论文。”

      30年里,文石林有很多次出国或到国内更好科研条件的地方工作的机会,但这片热土愣是长在了他的心里,让他始终都不舍离去。

    1988年,他在澳大利亚攻读研究生课程。1989年,澳大利亚政府可为在澳中国学生自动转绿卡,只要文石林愿意,就能成为永久居民。那年代,澳大利亚平均工资是国内的80多倍,生活工作环境均很宽松,是国内很多人梦想的天堂。可同年12月,他还是回到了这个山沟沟。

    文石林说,当时他不回国,将严重影响站里的中澳合作项目,他不能为了个人而断送站里所有坚守者的科研机会。没太多纠结,他回来了。

    “不抛弃,不放弃”,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经典语录,在一个基层科研者的行动里,如此真实。

    深爱,却不曾多陪伴

    2005年,文石林远在宁乡农村老家的80岁父亲被检查出肺癌晚期。他很想回家照顾父亲,但站里的科研工作实在走不开。直到春节,他才回家呆了四五天。次年,父亲病情恶化,文石林依然挪不出时间。在母亲一遍遍地催促下,他才赶到病危父亲床边。盼儿许久的老父亲,见到他的第二天就安详地走了。每想起这段往事,文石林都十分伤感。

    长期驻扎农村基地工作,找对象是站里的“公共难题”。遇到爱人王素霞,还是因为文石林生病在医院打点滴的奇缘。为了子女的教育问题,婚后他们把家安在了衡阳市。夫妻聚少离多,女儿是妻子一人带大。有次,妻子和女儿同时感冒了,在诊所打针时,妻子突然晕倒,将一旁的女儿吓得嚎啕大哭。文石林得知后,忍不住偷偷抹泪。

    作为儿子,他深爱父母。作为丈夫,他深爱妻子。作为父亲,他深爱女儿。可为了这南方14个省(区)老百姓赖以生存的红土地,他没有时间多陪伴至亲。

    文石林说,他甚至会害怕工作中偶尔出现的空暇时间——那会让他的思绪飞回他深爱的亲人那里。而这样的思念,让他满是愧疚。

    艰苦,却不曾被压倒

    祁阳站科研条件简陋、经费不足、信息闭塞、外出交流机会少,但艰苦的环境不曾压倒这个执着的科研者。30年,文石林平均每年都在基地工作近250天。从整地、施肥到取样分析,他都亲力亲为。白天,他是地里劳作的农民。晚上,他是挑灯夜战的科学家。

    文石林做了10年牧草引种及栽培研究,筛选出10多种适合南方红壤丘陵区气候与土壤特点的牧草品种。其中,通过国家牧草品种审定的“威恩圆叶决明”“迈尔斯罗顿豆”,解决了南方红壤丘陵区长期缺乏当家豆科牧草的问题。他提出的牧草栽培管理技术及草畜综合发展配套技术模式,累计推广牧草400多万亩,为农民增收9亿多元,极大促进了南方红壤丘陵区牧草产业的发展。

    为了牧草科研,文石林在比祁阳基地更艰苦的冷水滩孟公山实验基地呆了3年。那3年,只有3个人,每人10天一次轮值周边1公里内都没农户的基地,采集数据,做饭的食材要到8公里外的集市购买。有天晚上,他在一个大渠道里洗澡,不小心被冲到过山涵洞里20多米的地方。

    3年中,他们曾负责牧草水土流失效果试验,需建一个大型径流观测场,可中澳合作项目实验经费因故未及时到位。为了不错过当年试验的时间,文石林垫付了约4000元应急。那些钱,是他当时两年的工资收入。

    30年坚守,在红色的大地上,文石林留下了闪光的足迹:先后获得了“红壤区草畜综合发展配套技术”等省部级成果奖8项,发表论文50多篇,主编专著3部。因中澳合作项目中的杰出贡献,他还获了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John Dillon纪念奖”。2003年他任分管科技的副站长以来,只有十几个人的祁阳站,共获得12项省部级成果奖,站固定资产从八十多万增加到一千多万元。

    目前,文石林主持着973项目子课题“红壤酸化的机理及驱动因子研究”和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湖南稻区低产土壤障碍因子的消除与定向培育技术研究”,开始展开红壤酸化机理及时空演变规律、低产田改良等方面的新研究。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