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07日 星期一
做贺兰山下的一棵小草
— 记宁夏贺兰县科技特派员陈瑛

    ■寻找最美科技人员 

    本报记者 韩义雷

    她,没进事业单位的门,却一头扎进了农村;她,一名大学生村官,却在温棚里种菜创业;她,29岁成了一个“后进村”的村支书,挑起了带领大家致富的担子。在贺兰山下,她说,自己只是一棵小草,但“能让农民增收,就体现出了我的价值”。她,就是宁夏贺兰县科技特派员陈瑛。

    一名80后蔬菜专家:不要铁饭碗,回乡当村官

    80后的陈瑛,在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考上了一家事业单位。

    “专业不对口,就辞掉了。”提起3年前的往事,她说,“我妈急了,‘不能呆在家里,不行就到饭馆端盘子’。”那时,贺兰县正招考大学生村官,她就报了名。“误打误撞当了村官。我是在贺兰农村长大的,现在在我们村旁边当村官。”

    她是学农的。巧的是,这些年,贺兰一直在推广农业科技,她就买了4个大棚,在村里搞起了试验田。那时,她觉得不会有问题,“实验室里怎么做,这里就怎么做”。她没想到,“一棚西红柿,闹了病虫害,产量也不高。钱没少花,到头来,也就打了个平手”。

    村民来了,转一圈,走开了。陈瑛说,第一次试验失败了。

    “4个棚,家里投了40万,压力挺大。最难受的时候,我想把棚卖了,还能赚回几个钱。”掉了几天眼泪,她又不甘心,“我想,就再试一次。”

    第二次试验开始了,她请来了自己的导师,在化肥配置、增加密度方面进行了调整,点花、打杈、追肥等环节也更加精细。也是在这个时候,通过和当地“双向选择”,她成了一名科技特派员。在试验田里做示范,成了她的分内事。及时检录相关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四五个月后,她的试验成功了。经过测算,每栋温棚节水节肥10%—15%,提高产量20%以上。村民们发现,这个小姑娘还真有些门道,也就跟着学。现在,两年多过去了,她带动园区种植户60余户,把技术推广到200多栋温棚,年销售蔬菜100万公斤。

    一块创业的“铺路石”:热心科特派,降服拦路虎

    两年过去了,偶尔,陈瑛还是会想起菜农老张。

    那是一个冬日,老张打电话给她,说自己的蔬菜找不到买家了。陈瑛放下电话,马上联系了新华百货。“销售人员说,正好缺货。我赶快联系老张送货。”她说,“那晚,七点半左右,望着他骑着电动三轮车离去的背影,我还是有那么点心酸。”

    供与求,其实挺简单,有时候可能就是一点信息。“以往,每到收获,都有菜商前来收购。菜刚出的时候,市场紧俏,价格高一点。可在供应量充足以后,菜商就将价格压得很低。”她说,“产品卖上好价钱,农民收益才会高。”她就到处打听,联络买家,“想要建立一个稳定的购销渠道”。 刚开始,很多买家不放心。她就先送去几箱,先让人家尝完,再论品质签订单。一来二往,她的水果和蔬菜得到了认可。她乘势而为牵头成立了贺兰县绿蔬丰果产销专业合作社,还和新华百货连锁店签订了农超直销合同。这几年的忙活,让她明白了一个道理,“种植按科学走,销售听市场的话”。

    2012年,贺兰成立了大学生村官创业联盟。但陈瑛明白,如果缺技术、缺项目、缺资金,创业路上就遇到了“拦路虎”。于是,她张罗着,为大家介绍新技术,帮助成立合作社,联系专家担任导师。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接触了贴息贷款。此后,她就带着大家申请资金,带着大学生村官创业。如今,她已在贺兰每个乡镇建立了创业示范基地。

    一棵贺兰山下的小草:当好村支书,一起来致富

    陈瑛当“官”了。去年10月,29岁的陈瑛,当上了习岗镇红旗村的党支部书记。

    红旗村,距离贺兰县3公里,却是当地出了名的“后进村”。“这个地方的落后,首先是观念上的。你搞技术培训,不给东西,老百姓根本不来。”上任之后,她忙活着调研,提出了“两增两解”的“红旗村致富经”。破解难题,就要科技增产,劳务增产,解决生产和销售难题。200多户村民,种植的温棚葡萄不结果。她就带着种植户,到周边种植园区、种植能手温室内参观学习,试验推广一年两季增收的新技术。村民打工没有保险,她就牵头成立了劳务输出协会,为120多名务工村民免费办理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同时,她还申请了宁夏自治区一事一议项目113万元,对红旗村16条农渠,15.8公里进行砌护;联系超市,帮助农民直销葡萄,争取冷储项目,通过优质优价、预期定价、错季提价,拓宽市场。

    说起眼前的打算,她挺实在:“希望3年内,全村人均收入能过万元。”

    遥望贺兰山,陈瑛说,自己只是一棵小草,但一棵小草也有自己的价值,“大学生村官,创业科特派,给了我一个舞台。这个舞台不大,但也能做出大事来。”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