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苡婷 傅凌波 本报记者 王 春
大锻件制造是重大装备制造的关键技术之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电力、船舶、冶金、石化、重型机械和国防等工业的基础。水电、火电和核电领域的必需主要配件的护环,过去是国外垄断为主,每吨价格高达30万元,如今,它的价格已经下降到每吨15万元,这其中,上海电机学院大锻件学科带头人任运来教授功不可没。
谈起自己的“锻件”人生,57岁的任运来的叙述朴实而平静——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任运来以优异成绩考上了燕山大学锻压专业(前身为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第一重型机器厂(现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在水压机车间从事生产第一线工作。由于技术出色,很快成为全厂最年轻的工段长。在一重摸爬滚打两年后,他又考上燕山大学锻压专业的研究生。1986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在燕山大学塑性成形系任教。2005年在一次大锻件技术推广会上,接受时任上海重型机器厂有限公司董事长吕亚臣邀请到上海电机学院来工作。2009年2月受上海电机学院委派,他进入上海重型机器厂挂职,并担任上海重型机器厂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主管大锻件技术开发。
五年来,他不仅在上海重型机床厂先后开发了仿形锻造技术,在核反应壳体整体顶盖锻件、蒸发器过渡锥形体锻件、AP1000主管道锻件、核电管板锻件、蒸发器下封头锻件、大型支撑辊锻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工艺突破,而且在上海电机学院带出了一支强有力的科研队伍,团队成员在锻炼中不断成长,取得了突出科研成绩。
在2013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任运来研发的1∶1的30万kW护环和1∶8核电主管道模拟件分获高校展区一等奖和三等奖。联合攻关的“核电核岛主设备大锻件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研制”产学研合作项目获2013上海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大企业优秀项目奖”。
大锻件曾被喻为庞大的“系统工程”,从炼钢到锻造,到最后的成型,丝丝入扣,环环相依。大锻件生产周期比较长,一个锻件生产过程需要15个月左右。而且经常是几个项目同时进行,作为副总工程师,任运来的压力无疑是巨大的。于是,“5+2”“白加黑”就成了他的日常生活节奏。
周末的大型锻造车间里,靠近加热炉或液压机的工作点温度可能高达摄氏150度—190度,人暴露于高温空气和热辐射下,还要忍受噪声和振动;锻造生产中,工具或工件直接造成的刮伤、碰伤等外伤事故也时有发生。然而,任运来却总是雷打不动地守候在现场,认真察看每一个生产环节,随时记下发现的问题。
AP1000主管道是AP1000核电技术装备自主化依托项目中,唯一没有引进国外技术的国产化核岛主设备,没有任何成熟的技术可借鉴。历时3年,任运来科研团队已掌握了AP1000主管道热段A及热段B两种管型的弯曲技术。护环是发电机组中的关键部件之一,任运来科研团队成立专项课题,对护环材料、成形、质量进行了系统地研究,为上海重型机器厂有限公司设计了专用的护环压机、护环的外补液胀形工艺及模具,并利用有限元模拟软件优化了相关参数。上重公司利用该压机已成功锻制了数个合格的护环锻件,该技术填补了护环胀形技术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没有后备优秀人才,中国的大锻件技术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作为上海电机学院大锻件学科带头人,任运来在科研团队中,任运来精心培养,为青年教师把握研究方向;在教学第一线,他坚持为本科生上课,站在学科前沿开启了学生渴求知识的心扉。
如今,即将奔赴甲子之年的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再突破几项关键技术,再实现几种大锻件零件的国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