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彩贵州·生态农业科技行③
科技支撑贵州生态农业发展(一)
5月初,贵州省科技厅组织专家现场验收:黔南三都水族自治县唐州乡板良村农民吴太金,利用当地冬季热量优势,应用佛手瓜+早熟优质马铃薯的立体种植模式,每亩年产值近2万元,种5亩地,产值近10万元。
吴太金在贵州省马铃薯首席科特派雷尊国及团队指导下,去年6月佛手瓜开始上架,从9月份开始釆摘,直到12月上旬,霜冻降临前都有产量,测产达7830公斤/亩,产值13000多元。同时11月—12月开始种马铃薯,4月底5月初收获,产量达2640.3公斤/亩,亩收入6336元。两季收入合计近20000元/亩。
“十一五”以来,贵州马铃薯种植面积达1000万亩,成为贵州第三大粮食作物,年产值110亿元,居全国前列,全国马铃薯生产大省地位基本形成。贵州马铃薯产业技术全国领先,科技创新让小土豆变成了农民增收的金蛋蛋,归功于该省马铃薯创新平台和人才团队的科技支撑。
贵州省农科院马铃薯科研及科特派团队,自2008年以来,承担完成了国家和省“贵州马铃薯产业技术研究“等多项重大科技计划,对马铃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尤其根据贵州立体性气候特点,创新贵州马铃薯周年丰产栽培技术模式。制订13套马铃薯相关栽培技术规程,支撑全省不同生态区马铃薯周年高产栽培,确保四季有鲜薯上市。周年丰产栽培技术体系的推广应用,实现了全省范围的春播—夏繁—秋种—冬作的周年生产格局,确保鲜薯全年上市。特别是夏繁早熟种薯确保冬作稻田大规模产业开发,弥补了全国每年3—5月鲜薯供应淡季。技术成果惠及全省上百万农户,户均增收近3000元。
这只是科技支撑贵州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的典型之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提出了建设生态农业的发展思路,贵州生态农业由此起步。现代生态农业是典型的科技依赖型农业,为了达到农业生产的安全高质、高效低耗的要求,科技始终贯穿“从农田到餐桌”生态农业产业各个环节。“十一五”以来,贵州组织实施了国家级、省级各类农业科技计划项目1830项,投入科研经费70267万元;仅2013年,国家、省级的农业科技投入12491万元,其中科技部投入4897万元,省级农业科技投入7594万元。
抓农业科技创新,贵州首先重点在相关创新平台和人才团队建设上下工夫。近十年多来,先后建设了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等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贵州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和贵州省农业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等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建立了“贵州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7个省级农业工程技术中心、“贵州大学果树学科技创新人才团队”等22个农业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了“贵州贵阳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等4个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全省113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中重点支持建设了“凤岗茶叶农业科技园区”等27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成了“贵州省农业科学院院士工作站”等8个农业院士工作站;建立了赤水市、荔波县和湄潭县3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凯里市三棵树镇、务川县黄都镇、册亨县者楼镇3个省级生态示范区,思南、德江两个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和350个生态农业示范村。
同时,通过项目实施和平台凝聚,培育、引进形成了一批生态农业技术创新、应用研究、示范推广的人才团队;建立和完善了科技特派员、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学研基地、农业信息化服务等科技服务体系。全省有各级各类科技特派员11474人,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服务覆盖全省三分之二的县市区。建立了茶叶、蓝莓、辣椒、草业等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个,联盟以企业发展需求和各方共同利益为基础,“产、学、研”合作,通过联盟组织,搭建创新平台,形成了优势互补、利益共享、联合开发、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产业组织模式。服务农村农业的信息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快速发展,建设了“贵州农经网”“贵州省农业科学院12316农业技术咨询服务平台”、省级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等,“2014中国农高会多彩贵州生态农产品网上展示交易平台”即将投用;“淘宝贵州馆”发展势头良好。
贵州生态农业相关的各种创新平台,多层次、多形式凝聚形成的科技人才团队,承担实施了多项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对生态农业发展构成有力的科技支撑,贵州农民正成为互联网时代信息化与生态农业深度融合的受益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