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02日 星期三
王恩东: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不应在“圈子”之外
文·本报记者 刘 燕
“设立在企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与设立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相比,待遇明显‘低人一等’。更为严重的是,这种‘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的观念在一定程度让科研机构和企业形成两个泾渭分明的圈子”

    ■一线对话

    浪潮集团执行总裁王恩东兼任高效能服务器和存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他说:“企业是国家经济和创新发展的支柱,国家要在发展和创新中实现飞跃,需要更进一步推动企业向前。”

    1991年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后,王恩东就进入浪潮电子研究所,除第一代小型机外,他主持了浪潮几乎所有服务器的研发及“973”“863”“核高基”课题等多个项目,跨界学术和企业,让他对我国科研现状的思索理性而客观。

    将创新主体向企业转移,在企业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关键技术攻关层面向相关企业倾斜,王恩东认为,国家实验室建在企业,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他将设在浪潮的高效能服务器和存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比做桥梁,产学研在这个平台上被合理调动,对创新体系的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尽管如此,王恩东仍认为社会思维方式和国家扶持力度仍需较大改善。

    现在社会上对企业争取科研项目资金的做法仍有质疑,认为企业会把国家研发投入做成利润。“国家投入对企业是雪中送炭,它是对企业创新的正向鼓励,其创新成果带来的推动力和收益一定远远大于当时的投入。”王恩东说,“在国家对企业科研的投入上,美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上世纪50年代,为推动企业创新,美国政府给企业投入的创新资金占企业创新资金的50%以上,最高时达59%,至今这个比例仍在10%左右。王恩东认为,以目前中国企业的创新现状,合理的国家投入比例应该在30%—40%,但却还不到10%。

    在中国古代的士、工、农、商之说中,工和商被排在最末,这种对工、商业者的轻视在现代社会并无质的改变,导致整个社会不重视企业及企业创新,导致设立在企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与设立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相比,待遇明显“低人一等”。更为严重的是,这种“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的观念在一定程度让科研机构和企业形成两个泾渭分明的圈子而难以沟通和融合,科研机构研发与实际脱节、企业诉求不受重视等问题均与这一现状有关。

    “虽然美国政府并没有在企业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但它把企业的重点实验室或研究院当成国家项目的载体。”王恩东认为,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应统一考核、统一权力和义务。在加强对企业重点实验室考核的同时,对一些基础性成果的考核指标应一视同仁。另一方面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应该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一样,具备可以申请国家自然基金、973等基础研究类课题的资格。他也希望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可以和高校联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联合实验室,采取入站双导师制,即企业重点实验室的高级研究员,可以作为联合导师,培养博士和硕士,具备学位授予权。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产业联盟、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化示范基地这四个平台分别处于产业创新链的不同位置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王恩东说:“期待国家在政策、人才引进等方面持续加大对它们的支持,引导平台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国家创新平台的联动发展,整合产业创新资源进行技术创新,推动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转化。”

    此外,王恩东希望国家在基础研究方面,对企业国家实验室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充分发挥企业国家实验室背靠企业的特点,开展基于应用需求的重大原创研究,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