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26日 星期四
新技术让毒品留下“把柄”
本报记者 杨朝晖

    海洛因是我国滥用最严重的毒品,对社会危害极大。鸦片是生产海洛因的原材料。目前,我国还缺乏深入挖掘缴获毒品包含情报信息的技术,仅能对主要成分定性定量,而难以通过分析毒品中微量杂质进行溯源。而近日公安部禁毒情报技术中心刘翠梅完成的“鸦片产地与海洛因分类判别方法研究”博士论文,为我国战略评价海洛因入侵态势提供了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持,具有极高的实战价值。刘耀院士如此评价。

    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2014中国禁毒报告数据显示,去年,阿富汗罂粟种植20.9万公顷,同比上升36%,潜在鸦片产量5500吨,可制海洛因550吨。“金三角”毒品对我国渗透进一步加剧,“金新月”海洛因走私入境案件威胁不减。

    截止到2013年底,全国累计登记吸毒人员共247.5万人,同比上升18%。全国滥用海洛因人员132.6万人,同比上升6.6%,占吸毒人员总数53.6%。滥用毒品引发的治安刑事案件逐渐增多,“毒驾”导致肇事肇祸频发,严重危害公共交通安全。

    公安部禁毒情报技术中心总工程师白燕平说,世界各国对于这个领域的研究都十分重视。美国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海洛因产地特征研究,目前已能够将海洛因分为产地墨西哥、南美、东南亚、西南亚四类。英国、芬兰、瑞典、瑞士、葡萄牙、荷兰及丹麦等国家针对欧洲苯丙胺滥用严重的情况联合开发了通用型的苯丙胺特征分析方法。同时,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和泰国等国均已建立了毒品特征数据库。但是各国的研究都是针对各国的毒情开发,不具有普适性。同时这方面研究成果涉及国家机密,因此各国的技术细节及数据库都没有公开。

    “我们与美国人研究思路是一样的,但目标和方法是不一样的。”项目负责人花镇东感触更加深刻:“没有毒品特征数据库,就难以对缴获毒品进行检索比对,增加了破获串并案件的难度。鸦片及海洛因来源地的分类判别将有利于分析鸦片及海洛因的入境渠道和贩运路径,调整稽查力量。通过这个项目,在海洛因产地特征溯源、甲基苯丙胺合成途径溯源、片剂毒品物理特征溯源及醋酸酐溯源四个方面建立了适合我国毒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溯源方法,并以此建立毒品溯源相关特征信息数据库。”

    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一研究成果很快便在实战中“首战告捷”。

    “贩毒案中,侦查人员获得的都是零包毒品。如何通过这些看似散乱的线索,顺藤摸瓜找到‘上家’,是能否铲草除根的关键。”2013年9月,花镇东和他的团队配合贵阳市公安局禁毒支队,运用海洛因零包样品关联性判别技术对贵阳市2013年6月至9月缴获的573份零包海洛因样品进行了分析检测及数据剖析。通过样品的指纹性特征数据,判别出100个案件共40组存在关联性极强的样品。经过对案情的初步分析,筛选出存在极强关联的两个样品进行专题研判。借助贵州公安信息资源综合应用平台、网上执法办案系统等多种手段分析,锁定某嫌疑人与多起贩毒案嫌疑人有着密切联系,而且不断更换姓名,经常与某男子往返于贵阳和织金之间。

    经过连续技术侦查和前期摸排发现,二人背后存在一个从缅甸境外、云南、贵阳向织金县分销毒品海洛因的贩运网络。

    2014年2月28日,贵阳市公安局禁毒支队破获案件,断链条、摧网络,缴获海洛因2333克。这是国内第一起通过项目研究技术串并侦破的海洛因毒品案件。

    美国缉毒署特殊检测与分析实验室海洛因特征分析博士Ira.S.Lurie,是国际上公认的此领域专家,他在公安部禁毒情报技术中心学术交流后,在发给刘翠梅的传真中表示:“我为您本人和花镇东博士的专业精神所深深感动。在这一点上,贵方已经完全具备了解决在用于战略和战术情报的海洛因特征分析方面的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

    (科技日报北京6月25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