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向阳红09”船在江苏江阴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后,执行2014年—2015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试验性应用航次,这也是“蛟龙”号的第二次试验应用航次。 |
“春风刚绿江南,细雨又送蛟龙,先赴南海逛逛,再到西太下潜,十三年深潜梦,出海再谱新篇。”
6月25日,“向阳红09”船在江苏江阴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后,执行2014年—2015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试验性应用航次,这也是“蛟龙”号的第二次试验应用航次,“蛟龙”号潜航员叶聪的这首即兴诗形象概况了此航次的任务。
2012年“蛟龙”号海试成功后,国内科技界乘坐潜水器进军深海大洋的信心倍增。但现阶段潜水器常态化业务运行的条件仍不完备,因此计划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开展试验性应用,完成“蛟龙”号从海试向常态化业务运行的过渡。
“蛟龙”号再次出海被赋予了怎样的使命?再赴西北太平洋的蛟龙号与首次试验性应用航次相比又将经历哪些考验?又会带来哪些新的惊喜?
变化
只靠水声通信人工定位成为历史
6月24日,“向阳红09”迎来了出航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布放回收演练。
9时30分左右,“蛟龙”号正式推出轨道,吊起,再慢慢地放到长江里……整个下潜试验过程持续约30分钟。
这是“蛟龙”号出航下潜前的一次“热身”,下潜不深,主要是检测操作流程,对各项指标进行验证,在出航前尽量发现和解决问题。
这也是“蛟龙”号每次出发前的必修课,虽然身经百战,但出发前指挥部还是要考虑到每一个细节,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例如,这次超短基线标定就借鉴了往次出航经验,船上带着两套设备,一套从法国进口,一套是哈尔滨工程大学研制的,两台互为备份,以防一套设备出现问题或定位不准……
叶聪介绍,通过今年安装的高精度超短基线深海定位系统,“蛟龙”号下潜深海时,母船“向阳红09”船将准确定位“蛟龙”号所在位置,以前在深海中只能利用水声通信人工定位的状况成为了历史。
“向阳红09”完成8项增改装工程
作为“向阳红09”船的船舶保障方,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与以往航次有所不同,本航次第一、第二航段时间跨度比较大,而“向阳红09”船是一艘30多年的老船,厂修和执行调查任务工作只能交替进行。
为顺利完成这个航次的科考任务,此次船舶维修工程共完成16项坞内工程、229项航修工程、8项增改装工程、8项船检项目、137件消防救生器材检验。完成了船载调查设备修理及维护,包括两套高精度超短基线的安装和调试,温盐深仪绞车检修以及8000米地质绞车系统检修、维护、保养工作,全船网络系统、数据转发系统、船舶信息系统的维护,集中显示控制系统调试、检修、扩容工作,进行了日常的检修、升级、维护以及备品备件的购置等工作。
“蛟龙”号有了卡通形象
金色的龙角、蓝色的大眼睛,蛟龙号特有的观察窗和推进器……记者注意到,今年的“蛟龙”号身体两侧多了一个卡通形象的图案——“龙龙”。
“我们在龙龙的脑袋处加上了金色的犄角,并在龙龙的形象中保留了‘蛟龙’号深潜器的观测窗、推进器等元素。”“龙龙”的设计单位中船重工714研究所文化创意产业部部长张艳表示,将深潜器的外观特征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形象相结合,并对其进行了拟人化处理是 “龙龙”形象设计的宗旨。为了体现“蛟龙”号在深海探测的英姿,主创团队赋予了“龙龙”更加灵动的肢体动作,展现了“蛟龙”号在深海中前行的形象。
除此之外,主创人员还为“龙龙”设计了“讲解”“思考”“放慢脚步等等我”“鼓掌”“引导”“疑问”六种不同的形体动作,很是可爱。
任务
“蛟龙”正式下潜将在7月10日前后
“蛟龙”号第二次试验应用航次总指挥刘峰告诉记者,本航次分为3个航段:第一航段调查任务在西北太平洋富钴结壳勘探区开展环境、资源调查与评价,预计8月初返抵青岛,共计40天;预计11月下旬,“向阳红09”船从青岛起航前往江阴搭载“蛟龙”号从江阴起航,前往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区等海域执行第二、三航段的任务,开展资源、生物多样性和环境调查与评价,预计2015年3月中旬返抵青岛,预计120天。整个航次历时约160余天。
刘峰说,25日“向阳红09”号搭载上“蛟龙”后首先前往南海,预计4天左右到达目的地,此次南海之行,是做超短极限的实验,“蛟龙”号只观风景,不会下海。
初步定于7月初回到厦门进行简短的补给后正式开赴西北太平洋,真正下潜要等到7月10日前后。
首次前往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区
与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相比,这次有很多重合的地方,刘峰解释,这次“蛟龙”号执行的任务会比第一次更为系统、详实。
他举例说,去年对西北太平洋富钴结壳勘探区海山的调查、资源的评价、对环境的研究还比较少,这次是将对海山进行更详尽的调查。
此外,这次参与下潜人员也要比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更加多样化,分别来自地质、环境、生物、装备等领域。
刘峰同时透露,去年全国公开选拔的6名潜航员也将一起参加此次航行,但不会搭乘“蛟龙”号进行下潜试验。
在去年“蛟龙”号首次试验性应用航次中,面对深海中种种极端地形,潜航员也能驾驶“蛟龙”应付自如,他们攀爬过海底绝壁、翻越过海山、跨越过海沟,让科学家得以亲眼看到了通过传统深海摄像方式无法观察到的海底地形地貌。
今年“蛟龙”号将首次前往西南印度洋的多金属硫化物区开展作业,其海底怪石林立,地势更加复杂,对潜水器作业提出了更大挑战。这是2011年我国在国际海底获得第二块享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商业开采权的矿区。
名词点击
富钴结壳
在2013年“蛟龙”号首次应用航次中,“蛟龙”号在西北太平洋中国大洋协会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执行了多次下潜作业任务,并采回富钴结壳样品。
富钴结壳在西太平洋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海山、海脊和海台(具有比较平坦、宽阔顶面的海底高地)的斜坡。太平洋约有5万座海山,其富钴结壳贮存量最丰,但经过详细勘测及取样的海山却寥寥无几。
富钴结壳物质来源具有多样性,一般认为是铁锰混合胶体吸附金属元素沉淀而成,细菌活动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壳一般以每百万年增长几毫米的速率形成,而变成一个厚厚的结壳,可能需要数千万年之久,是地球上最缓慢的自然过程之一。
据了解,富钴结壳中所含的钴、锰、镍等金属用于合金,可为其增加硬度、强度和抗蚀性等特殊性能。在一些工业化国家,大量的钴被用于航天工业中的超合金生产。在化工和高新技术产业中,钴也能用于生产光电电池、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超导体、高级激光系统、催化剂、强力磁以及切削工具等产品。
海底“圈地”
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日前发布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提出,新一轮国际海底“圈地运动”蓬勃兴起。从1994年海底管理局成立至2007年,海底管理局共收到8项多金属结核矿区申请。2011年至今,国际海底管理局新收到了6项多金属硫化物矿区申请、4项富钴结壳矿区申请以及8项多金属结核矿区申请。
国际海底区域是指国家管辖海域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约占地球表面积的49%,区域内蕴藏着丰富的战略金属、能源和生物资源,并在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许多领域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1970年联合国大会宣布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
4月29日,我国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我国第三份国际海底勘探合同——富钴结壳勘探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