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25日 星期三
方寸之中 经天纬地
——记国防科技大学激光陀螺技术创新团队
本报记者 唐先武 本报通讯员 马金铭

    现代社会,离不开卫星导航。一旦空天导航卫星被摧毁,后果不堪设想。可即便如此,战场也不会沉寂——装有自主导航系统的高新武器火力,依然能击中既定目标!

    这精确打击的背后,离不开一个叫“激光陀螺”的核心器件。它可广泛用于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高精度惯性导航。

    为让激光陀螺起舞,湘江之畔有一群人,用了43年时间,让我国的激光陀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绽放出耀眼的强军之光。6月上旬,科技日报记者走进国防科技大学,采访了这群让人感动、感谢的人。

    两张小纸条开启的事业

    海湾战争中,美国“战斧”巡航导弹大放异彩。而让“战斧”“千里点穴”的核心器件,就是激光陀螺。

    激光陀螺,又叫环形激光器,在加速度计的配合下感知物体任意时刻的空间位置,被誉为武器平台定位导航系统的“心脏”。

    时间追溯到1960年,美国推出世界第一台激光器后,马上开始激光陀螺研制,取得重大进展,并于上世纪70年代末在飞机和导弹上试验成功。

    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钱学森,敏锐地捕捉到了激光陀螺巨大价值和广阔前景。1971年,他将写有激光陀螺简单原理的两张小纸条交给了国防科大。学校随后成立了激光教研室,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之路。

    “如果我们不干,就可能给国家留下空白!”时任团队负责人、如今已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高伯龙掷地有声地说。

    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艰苦鏖战、无数次攻坚克难的顽强拼搏,1994年11月8日,我国第一台激光陀螺工程化样机在国防科大诞生,向全世界宣告: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能够独立研制激光陀螺的国家。

    面对鲜花和掌声,他们没有陶醉。龙兴武教授接过老师高伯龙的接力棒,带领团队向新的目标发起冲锋。他们又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研制出一套套设备,填补了一项项国家空白,完成了激光陀螺迈向工程化的华丽转身。面对激光陀螺实现产业化的要求,他们又主动与北京、天津、长沙有关单位合作建立了生产线。

    别人都说,你们太傻了,自己研究的成果交给别人使用。该院院长秦石乔却说:“面对国家利益,其他都是浮云。让成果最大限度转化为战斗力,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白领专家”与“蓝领工人”

    “活着干,死了算!”是团队成员常挂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们不懈攻关的真实写照。

    激光陀螺一直是世界各国科技竞争的制高点。高伯龙提出全新的技术路线,整理撰写了《环形激光讲义》,成为我国该领域的奠基之作。

    在研制工程化样机时,最大拦路虎是“关键技术之首”的镀膜。高伯龙放弃钟爱的理论研究,专攻基础工艺,向膜系设计发起冲锋。随后,开发出当时全国最先进的镀膜控制系统,并研制出高精度的反射率透射率测量仪。

    在团队中,无论是两鬓斑白的老教授,还是归国不久的年轻博士,既是理论研究领域的“白领专家”,又是工程一线操作的“蓝领工人”。

    超精密光学加工也是激光陀螺研制的一个重要技术难题。无数次失败,让团队成员备受折磨。“从头再来!”金世龙教授斩钉截铁地说。他舍弃了原本从事的光学理论研究,来到加工生产一线,从最普通的工艺入手,拜工人为师,潜心一线加工。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攻克了一系列工艺难题,终于掌握了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腔镜光学加工技术。

    如今,该团队已成为我国激光陀螺国家队和主力军,研制出多种型号的激光陀螺,多项技术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创造了我国的多个第一。

    大专家却没有几篇论文

    创业之初,没有场地,他们就将废旧食堂改造成实验室。因为加工净化要求,必须把实验室封闭起来,而由于经费紧张,实验室没装空调。一到夏天,实验室就变成了大闷罐,大家在里面挥汗如雨、通宵达旦地干;到了冬天,实验室就成了大冰窖,阴冷潮湿,很多人手脚长满了冻疮。

    采访中,专家讲的一个故事,给记者留下深刻记忆:

    2008年初,新春佳节前夕,那年的冬天格外冷。为了完成车载试验,他们下午抱着设备从长沙出发,直奔南岳衡山。受冰灾的影响,200多公里路程,足足开了6个多小时,到达山脚下已是半夜。刚下车,刺骨湿冷的狂风冻雨竟将张博士的帽子卷飞出几十米。大家手拉着手,顶风冒雨爬到山顶开始实验。

    凌晨2点完成实验后,他们在山上找到一家宾馆抓紧整理数据。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开门一看,几名保安站在门外,原来宾馆服务员见他们深夜抱着箱子抬着柜子,进进出出、神情兴奋,误把他们当成了窃贼。

    激光陀螺研究,该团队的成员都是响当当的专家,但他们没有多少论文和获奖。由于保密需要,他们的学术论文不能公开发表;由于攻关进程紧张,他们分不出精力准备报奖材料;由于没有论文和获奖成果的支撑,很多专家做了无名英雄。

    “激光陀螺技术创新团队忠诚使命、勇攀高峰、团结奋进、甘于奉献,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为强军兴国作出了突出贡献。这种精神既是团队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更是全院官兵牢记强军目标、献身强军实践的不竭动力。”该院政委姚炳洪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