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台联动
中国海军应邀参加“环太平洋—2014”联合军演,虽然无法参加核心演练内容,但还是派出了仅次于美国海军规模的编队参与,一时引发网民热议。中国海军究竟是去干什么?是不是去“打酱油”的?就相关话题,中央台记者采访了《世界军事》杂志总编辑陈虎。
陈虎认为,参演不是“打酱油”,中国参加此次军演,一定会有所收获。
一是“学习”,参加军演,能与各国海军交流、合作、联合相关演习动作,学到很多东西。近年来,我国海军面临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越来越多。中国海军的学习处于一种自学方式,是靠一点一滴积累起来,而不能仅通过一次演习、一次行动把所有的东西都学到。表面上看,我国海军没法参加演习中核心的作战科目,因而很难学到更多的核心作战内容,但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从一般正常的航海行动当中,我们依然会有所得,尤其在海上医疗、人道主义救援方面。此次军演的这方面工作实际上由中方和美方共同主导完成。
二是“了解”。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和平时期,了解别人、了解对方的过程应该是不间断的。此次海上军演有23个国家参加,是了解他国海军的极好机会。在小范围的双边演习中,我们可以了解对方。在这种大规模、多国家参演的联合军演中,我们无疑可以更多地去了解别国海军。对多国海军了解越多,就意味着对自己的朋友、对手了解得越多。
三是“外交”。海军间相互交流,是国家外交、军队相互了解、相互沟通的很好的渠道。中国海军作为一个国际军种、外交军种,在如此大规模、多国家海军的活动中,肯定会在战略层面上有收获,经常提到的“威慑”,就是要让对方看到自己的实力、决心。这次参演,也是我国向对方展示军队建设、装备建设、训练成果、专业化程度、军心士气的过程。因而,这次联合军演中我国海军的表现,也在某种程度上提升威慑力。特别是在中国周边海域纷争不断、麻烦不断的情况下,更好地展示自身的力量、风采,也能收到震慑宵小的效果。
有人认为从最核心的角度来说,参加不了核心的作战演练科目,还是属于打酱油。对此陈虎认为,有些时候“酱油”不打白不打。
从装备角度来看,中国的“中华神盾”和美军现役的“阿利伯克”属于一个级别,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达到了美国的装备水平。事实上,装备水平不仅取决于军舰上的武备和电子设备,还取决于军舰的使用情况。把“中华神盾”每年海上活动远航的时间,与美国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做以对比,就会比出差距。装备的发展,首先要解决一个有无问题,然后要解决这型装备的可用性、可靠性和使用状态等一系列问题,后者的解决难度并不比前者简单。大量的、日常的、高频度的远航、训练、航行这些活动是不是属于“打酱油”的。中国海军现有发展阶段恰恰是在完成装备的研发、建造和使用的结合这一部分,所以我们需要更多“打酱油”的活动。
我国参演派出的兵力,并不是专门为了这次军演。这次演习结束后,“和平方舟号”要执行“和谐使命”任务,其他3艘战舰还有出访任务。这些活动、出访和演习是一个组合的动作。
陈虎认为,打好酱油并不容易。我国海军首次参加这个演习,并要达到包括外交目的在内的各种目的。
我国海军现在任务相当繁重,既有南海维权任务、东海相关任务、亚丁湾反海盗巡逻任务,还有自身的各种演习演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轻松地组织出一个相当水平的编队,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海军近年的建设成果。30多年前,我国向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为了组织一个能够前出到南太平洋的一个海军护航和试验编队,可以说把吃奶的劲儿都使出来了,甚至要用国家行为来做。因此,这些成果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虽然今天能很轻松地做到,但并非一个轻松的过程。所以,打好酱油也不容易。
(本栏目由科技日报军事部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防时空》《晚高峰观军情》栏目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