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清华科技园之三
浩瀚星空背景下,玫瑰色的星云让人感到一种要陷入其中的目眩与震撼。
这是一幅由QHYCCD拍摄的星云图片。在QHYCCD的论坛上,这样的图片并不是唯一,天文爱好者们竞相晒出自己的太空摄影作品,迷醉于茫茫宇宙中黑暗与光亮的交响。
QHYCCD,光速视觉(原名星敏科)出品,我国唯一自主生产的用于天文观测的科学CCD相机。
从手工制作的第一台天文CCD,到如今十余款不同产品,我国个人用天文CCD相机走过了十年发展历程,而这十年也正是光速视觉的成长历程。
中国第一台天文CCD
什么是天文CCD?圈子外的人可能并不了解。
在天文摄影中,经常会使用到专业CCD,将专业CCD设备连接到天文望远镜上,同时将电脑与其连接,然后通过电脑上的控制软件,可以实现对深空天体的长时间曝光,从而获得天体照片。
与初级天文爱好者使用的单反和红外改装单反相比,天文CCD效率更高,噪声控制更完美。“如果你想拍出更专业的太空图片,天文CCD是必要的装备。”邱虹云说。
作为QHYCCD的设计制造者,正是邱虹云在2003年手工打造了我国第一台天文CCD相机,随后创立于清华科技园的光速视觉成为全球四大天文CCD制造商之一。
“天文专用CCD正逐渐普及,天文爱好者的拍摄水平也越来越高,我们也都渐渐抛弃单反相机。由于QHYCCD的出现,国外天文CCD生产厂家长期垄断的市场局面随即瓦解,业余天文爱好者将有更多的机会拍摄出更为震撼的天文作品。”一位QHYCCD的用户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说起QHYCCD的特点,邱虹云如数家珍:QHYCCD专门针对长时间曝光着重考虑了低噪音和精度,比一般家用单反或红外改装单反更容易实现长时间的曝光和更低的噪音。而且图片是未压缩的原始格式,为叠加和后期处理提供了更多选择。主动制冷系统可让QHYCCD在长时间曝光下产生的热噪声比一般家用单反或红外改装单反更低,更容易得到高质量的图像……
来自QHYCCD的发现
星明天文台,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南山天文站,由著名业余爱好者高兴建立,这是国内唯一一个从事业余巡天的天文台,被众多天文爱好者膜拜。
2010年10月,配备了QHY9的星明天文台SASP系统开始运行,搜索系外超新星、系外新星及主带小行星。
“这个系统是我们的天文台中口径最大的望远镜,也是最有威力的望远镜系统,我们的大多数发现都由这套系统获得,其中目前已经发现超新星30颗左右,小行星近百颗,另外还发现系外新星多颗,验证并取得观测数据,发布在国际天文联合会小行星通报CBET上。”作为星明天文台的建设和维护者,高兴和邱虹云神交已久,算是QHYCCD最早的用户之一,早期的一些型号他也参与了试验测试。
“QHYCCD的最大特点就是性价比很高。如果要买同样性能的国外产品,有些价格甚至是QHYCCD的两倍或更多。相比之下QHYCCD性能并不逊色,虽然早期产品确实在周边辅助软件兼容性上存在一定问题,但现在越做越好,最近新推出型号比国外知名厂家的产品在理念上都先进。”作为QHYCCD的忠实用户,他相信“QHYCCD会有更出色的表现。”
这一次,万众期待
今年4月,北美最大的天文器材展览——NEAF(NorthEast Astronomy Forum)在纽约举行。QHYCCD的展台再次成为被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年前,同样是在这个展会,邱虹云带来了他的颠覆新品QHYCCD-IC8300和半个小时的大会报告。
“用以前的相机拍摄时,各种线路的连接就得忙活两个小时,IC8300内置了操作系统,不用连接电脑就能拍摄,而且用户还可以自己编写程序,例如设定相机拍摄并比对图像,当同一个位置的图像有所不同时,就意味着可能有新的发现,这时根据程序指令,相机自动把新的图片更新到微博中,与大家分享。”
就是这款产品,融合了多项互联网技术理念,超前的思路和创意不仅让骨灰级天文爱好者目瞪口呆,连业内同行也啧啧称奇。
“2013年参展的时候,IC8300还只是原理样机,外面包裹着一个3d打印的塑料壳子。”邱虹云说,当时QHYCCD在美国的知名度还不是很高,通过介绍IC8300的大会报告,大家都对我们的产品产生了浓厚兴趣,现场就卖出了几十台。
“今年的NEAF,我们带来了更加成熟的IC8300,进行了一些通过IPAD或者手机来控制相机和望远镜的演示,并且我们的开发者版本很快就要发售。”邱虹云说。但是对于这款产品的期待者来说,这个“很快”还是显得有点长……
小步伐,大“野心”
行胜于言是清华烙在邱虹云身上的印记。和治学一样,邱虹云做事也秉承着他一贯的风格:不疾不徐,不浮不躁。
很少有市场宣传,没做过融资,在这个看似小众的领域,邱虹云和他的光速视觉小步前行。但这并不表示对于未来他没有规划。
除了天文观测,科学级CCD技术应用非常广泛,还包括太阳能光伏板监测、医学x光机成像等等,从天文CCD制造稳稳迈出第一步后,光速视觉的业务领域也在不断拓宽。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民用射电望远镜、个人卫星的相关产品都会出现在邱虹云的视野内。
“在科技园中,有一种创新的氛围,也在推动着我们不断前行。”邱虹云还记得在进驻清华科技园时所作的答辩,“评委们虽然对天文CCD并不了解,但是‘国内首个’的创新性成为了项目通过的关键因素。”随后从企业注册到项目申请,清华科技园提供了系统的服务。“2011年,北京市科委开放了一批课题,科技园的相关负责人直接找到我们,询问有没有合适的项目申请,并且顺利帮助我们拿到了为期一年经费80万的项目。”
在园区内进行产品展示,加强园区内企业之间的交流,“看看大家都在做什么。”邱虹云说,“科技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或许我们可以做更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