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徐 耀
■随想随录
很少评论热点,因为热点的东西一般很肤浅,有时不适合当下评论,因为影响深远的事情需要时间来检验。但看到所谓的“2014零分作文《什么是不朽》”,感到很恐惧。
很明显,这是篇假高考作文,炮制原因耐人寻味。现在网络上,宣传爱国、敬业、奉献的传统正能量往往被人嘲笑,似乎揭露些什么丑事才是正能量,固然丑恶需要揭露,但也不是充足的正能量,通过强有力的措施惩治丑恶或者提出好的建设性意见才是正能量。难以想象,一个对社会充满绝望的高中生会成为一个有为的人。假如我是阅卷老师,会毫不犹豫打零分,否则就是鼓励年轻人在错误的思想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这篇文章以若干个“我以为XXXX不朽”句式构架结构,分别讲了四种社会行为概念:道德与信念、为人民服务、师德与师风、诚实与信用。这本身就不合逻辑,人类社会对不朽的认定,仅仅限于某个人的某种具有长久影响的、对社会发展起正面作用的贡献,而非某种概念不朽。比如,我们可以说,某个诗人的诗歌声贯古今、气动山河,具有不朽的审美价值,但不能说诗歌这个文学形式是不朽的,实际上中国古诗这种文学形式已经死亡了。
这四种社会行为概念都是一个具体的人可能具备的品质或实施的行为,而不是具体的贡献,和不朽没有直接联系。只有当一个人的道德崇高到可以作为社会的典范,为人民服务到了呕心沥血、死而后已的程度,师德与师风足以让后辈永远景仰,他才有可能对社会有高于常人的贡献,此时才有可能“不朽”。
把概念当作了不朽的主体,逻辑错误了,该文章的立意也就错误。概念是永存的,而且存在于每个人大脑里,无所谓“朽”与“不朽”。
人是必死的,但人也是不死的。人的肉体必然要死去的,但人的基因可以通过自己的后代遗传下去,从这方面讲人也没有死去。人之不死还有另一种含义,人对社会的贡献可以通过历史一直流传下去,比如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社会制度、道德楷模、意识形态等等,这就是“不朽”所指的范围。
社会道德规范是随时代变化的,讲“道德是不朽的”,除了以上所指的逻辑错误外,还把一个变化永不停歇的概念固化,实在是大错特错。
信念是个人的精神活动,人一死,信念自然不复存在,只留下后人对他曾经拥有的信念的怀念而已。比如我们讲白求恩伟大的国际主义信念,那只是他自己的信念,我们可以有同样的信念,也可能没有,我们只是在怀念一个胸怀“国际主义信念”的人,因此,讲“信念是不朽的”也是大错特错。
如果因现实中的丑恶现象而否定“不朽”之可能性,其实就是拿活人的行为否定死去的人,拿群体行为否定个人贡献。动乱黑暗的南北朝却给中国诗歌史留下众多不朽的篇章,一生困蹇的李商隐不也给唐诗画上一个华美绝伦的句号?要是按照此文的思路,这样的时代或人就不会有任何不朽的事物产生。
很简单的事情,在网络媒体的鼓噪下却变得很复杂。人是很容易从众的,对个体而言,从众的决策风险小,但对社会而言,从众的后果往往很严重。关于不朽的哲学思辨,如果把愤懑情绪掺杂进去,就会让人滑向低级趣味的讨论,从而降低参与者的思想水平,如果我们的公众知识分子通过自己的笔尖表达不了深刻而正面的思想,那将来肯定也和不朽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