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新闻进行到底
文·马意翀 宋晓东
中原沃野,天下粮仓。河南小麦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对我国夏粮生产举足轻重。今年小麦成产三要素中,亩穗数与千粒重较上年有所增加,穗粒数基本持平,小麦单产有望实现新的突破,总产或在去年645亿斤基础上有新的增加,实现夏粮丰产丰收。记者日前深入田间地头,从夏收第一线探寻河南粮食丰收背后“密码”。
高标准粮田“刷纪录”
麦收前夕,记者在河南浚县看到,长势良好的小麦田一望无垠,排排蓝白色相间的机井房、变电室点缀其间,田野里笔直平坦的硬化水泥路纵横交错,路边新修水渠不断向麦田深处延伸。
“县里农业部门组织了技术人员,进村入户进行小麦种植管理和小麦病虫害防治的知识培训。技术服务很到位,对我们合作社及农户们帮助很大。”浚县某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熊秀杰告诉记者。
据了解,今年河南省农业厅正组织专家,依照有关程序对浚县12万亩小麦高产创建示范区和5万亩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分别进行了实打验收。其中浚县12万亩示范片实收3个地块共4.29亩,平均亩产641.0公斤;浚县5万亩示范片实收2个地块共5.01亩,平均亩产679.9公斤,创河南省同类地区同面积小麦高产纪录。
据了解,今年河南已建成近3000万亩高标准粮田,稳产、高产、抗病品种占主导地位。实践表明,在建成的高标准粮田区域内,农业生产抗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高科技撑起“保护伞”
低沉轰鸣声响彻麦田,在无线电遥控指挥下,外形酷似飞碟的多旋桨无人直升机满载药液从田间空地徐徐升起,精确地完成一系列升降、前进、转弯、悬停、喷洒药液动作……这样的高科技手段,在今年河南多地的小麦“一喷三防”作业中切切实实的发挥着作用。河南省农业厅的数据显示,今年河南省“一喷三防”工作中,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到1000多万亩次,今年还首次把农用航空器列入农机购置补贴范畴。
位于漯河郾城区的河南德行丰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商桥千亩基地,许科一号良种繁育田内小麦茎秆粗壮、穗大粒饱。“今年‘一喷三防’的时候我们使用了无人机,是我亲自遥控的,效率比拖拉机高得多,低空喷洒农药,每分钟可完成一亩地的作业量。”24岁的技术主管冀文龙指着滚滚麦浪,兴奋地告诉记者,“通过无人机低空施药,比以前效率高得多,节约了农药和用水,还可以避免农机驶过压坏小麦,这么大一块地几个钟头就喷洒完成,放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从前种地就凭感觉,自从乡里有了气象观测站,天天都能看到天气预报等信息。”驻马店西平县二郎乡村民告诉记者。
目前,驻马店市西平县已建设20多个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覆盖率达100%。小小气象站让村民种田可以根据天气预报意见,及时采取相对应的科学管理措施,做到有备无患,有效减轻或避免了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据了解,河南已建成“星陆双基”、农田小气候观测仪、自动土壤水分站等。可实时监测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光合有效辐射、叶面积指数、农作物实景等农田环境信息,实时监测分析苗情、墒情等遥感信息。下一步,河南将建设35套自动农业气象观测系统,新建70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初步建成全天候、高时效农业干旱监测网。
绿色生产“全链条”
在驻马店确山县鲍庄村,开展跨区作业的闫永霞和姚克成夫妇正驾驶“雷沃谷神”联合收割机为村民张二军的三亩八分地忙碌着。
“今年我家每亩最少产900斤麦!这不马上就要种玉米了,以前秸秆都烧了,烟熏火燎的,现在有了联合收割机,秸秆直接粉碎在地里头,天然农家肥,美得很!”张二军一脸喜悦地说。
闫永霞告诉记者,自家的收割机都安装上秸秆切碎还田装置。“就在收割机上有一套机构,安装上就能使用,很简单,‘二合一’的收割机可真方便。”
据了解,经过联合收割机的秸秆粉碎机粉碎后,秸秆就地切碎还田,残茬覆盖地表,可以起到减少土壤水蚀、风蚀,增加土壤肥力的作用。另外,秸秆还田之后,播种机紧随其后免耕播种玉米,既节省了生产成本,又保护了生态环境,可有效减轻秸秆焚烧所造成的雾霾天气影响。
“小麦与葡萄套种技术,既不影响粮食安全,又可以发展经济作物。到目前我们流转土地5300亩,利用生态技术,其中已发展400亩葡麦套种。”河南绿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农艺师李国玉表示。
记者在漯河临颍县城南部5公里处看到,这里精品葡萄展示区、国家级果麦套种示范区、高产优质小麦育种区等一应俱全。李国玉告诉记者,合作社融生产、生活、生态、示范、休闲、观光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拥有1000多户农户,采用公司加农户模式发展。今年园区内有百十亩葡萄园都作为葡萄采摘园,等葡萄成熟时将成为附近居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相关链接
甘肃逐步构建现代农业种业体系
文·连振祥
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作物制种基地,甘肃省将以保障粮食生产用种安全为目标,通过基地建设、科技创新等措施,努力构建综合生产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现代种业体系。
记者了解到,6月初,甘肃省政府制定了一项农作物种业规划,提出经过5年左右的时间,提升甘肃供种保障能力、商业化育种能力、育种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全面提升甘肃种业发展水平。
据了解,从2014年开始,甘肃省将建设农作物良种繁育体系、种业科技创新体系以及种子管理和服务体系,将以玉米、马铃薯、小麦、瓜菜花卉、啤酒大麦和油菜制种为主要品种,建成相对集中、长期稳定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种子生产基地290万亩。
在此基础上,甘肃将构建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建成科研和鉴定基地,选育一批高产、优质、专用、多抗及适应机械化生产的新品种,建立完善省级救灾备荒种子储备体系,提高抗灾救灾能力,打造10家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
据了解,目前甘肃省种子优势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以河西走廊为主的玉米种子150万亩生产基地,年产种量占全国玉米生产用种量的60%左右,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甘肃)建设项目在国内率先启动,中国种业54家骨干企业中已有41家在甘肃建立了加工中心和生产基地。
同时,甘肃育种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玉米、小麦、啤酒大麦、胡麻和马铃薯改良分中心及一批品种区域试验站建成。截至目前,甘肃全省共选育审定(认定)农作物新品种1469个,培育了世界首个杂交胡麻品种及一大批抗锈冬小麦、南瓜、番茄等优良品种,良种对粮食的贡献率由2003年的36%提高到目前的40%。(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