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剽窃、抄袭他人实验数据,一稿多投,张冠李戴等造假现象层出不穷,我们有些科研人员到底怎么了?”6月6日,一年一度的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在临沂拉开帷幕,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节会将主题指向了学风问题,山东师范大学赵遵田教授的主题发言,发人深省。
去年,《中国社会科学报》曾经对北京、上海、广东等十个省市,随机选取60多所不同层次高校的300余名学者进行问卷调查或电话访问,调查显示,学者对“当下学术界道德状况的整体评价”甚不乐观,认为学术失范现象“非常严重”的学者约占18%,认为“比较严重”的学者约占62%,认为是“极个别的少数现象”约占19%。显然,近年来,全国多所高校的不少学者相继卷入学术腐败、抄袭造假事件,使学界形象严重受损,而学术道德失范现象远不止,为这项调查提供了背景。
“大学教授、学者代表社会发声,代表着一个领域的良心,被誉为不会说谎的人,但近几年,教授、学者造假却频频见诸报端。”赵遵田认为,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的出现,有着许多复杂因素,既有社会不良吸气的浸染,也有科研体制中的弊端和漏洞。不过,在他看来,“科学文化起了至为重要的作用。
与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80岁的失效分析预测预防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群鹏的做事为人带有浓重的时代烙印:在其主持500多例失效事故的分析工作中,几乎每一次都得出了科学、客观、公正的技术结论,其严谨、认真甚至较真的科学态度为今人学习。“我国老一代科学家志存高远、淡泊名利,以优良的科学道德和学术素养为科技工作者乃至全社会树立了典范。”赵遵田同时举出了一些反面例子。曾被誉为韩国“国宝级”科学家的首尔大学黄禹锡因为在克隆干细胞上的一系列论文造假,让其从科学的“神坛”跌落至人人鄙视的“地狱”;在我国浙江某高校中,贺海波副教授因为9篇论文中,其作为第一作者的8篇论文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造假现象而被高校开除。
赵遵田认为解决学风问题重在加强监督,“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加强监督检查,完善识别查处学术不端行为的技术手段,增强对不端行为的监督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