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焦点
发现“体重”为地球17倍的新型岩石行星
天文学家宣布发现了一颗“体重”为地球17倍的新型岩石行星Kepler-10c。此前,理论学家们认为,这种行星不可能形成,因为如此“大块头”的行星在其形成和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会抓取氢气,变成一个与木星类似的气体行星,但Kepler-10c全是固体,且比以前发现的“超级地球”还大,因此称其为“巨型地球”。其出现颠覆了行星形成理论,有助于帮助梳理宇宙历史。
外媒精选
特殊虫洞或可实现“穿越”
信息可以超时空传送吗?通过虫洞进行时间旅行,一直是科幻作品中最常见的情节。可在物理学看来,其具体操作只能是个难以实现的幻想——因为就算虫洞被发现,它也会在物体实现“穿越”之前坍塌。不过,理论学家指出,如果一个虫洞的长度大于其宽度,那么人类就可以利用光脉冲,实现向未来传递信息。
纤维状碳纳米管电池可织成“能源衣”
若从最近谷歌眼镜(Google Glass)的新品发布和苹果iWatch智能腕表即将上市的种种迹象来看,可穿戴电子产品将可能掀起下一个新科技浪潮。为了解决这类产品的电力供应问题,研究人员首次制备出基于碳纳米管(CNT)的纤维状全锂离子电池,可被灵活地编织成具有高性能的柔性能源纺织品。
本周争鸣
美国对华光伏产品征税
美国商务部6月3日初步裁定从中国进口的晶体硅光伏产品存在补贴行为,并要求对相关中国出口厂商征收保证金。这是继2012年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双反”关税后,美国再次对华光伏产品作出贸易制裁,标志着中美光伏贸易争端进一步升级。但此举遭到不少美国太阳能企业反对,因为征税不仅会推高美国国内太阳能产品价格,也会损害美国太阳能产业就业。
“最”案现场
全球最大太阳能飞机瑞士首飞
目前全球最大的太阳能飞机“太阳驱动2”号在瑞士西部城市帕耶讷成功首飞。其与“太阳驱动”号一样,在飞行中无需一滴燃料,仅依靠阳光就能实现昼夜飞行。明年3月,两名瑞士探险家将驾驶“太阳驱动2”号从海湾地区出发,开启环球飞行之旅。
前沿探索
编入亚原子粒子的信息实现3米遥传
荷兰科学家首次证明,能让编入亚原子粒子的信息在相距3米的两个点之间进行遥传,且成功率为100%。该研究是创建全球量子网络的基石。而且,从原则上来说,电影《星球大战》中出现的将人遥传进太空的场景有望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变成现实。
美科学家研制脑部植入芯片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正在进行一个名为“用于新型疾病治疗方法的系统神经技术(SUBNETS)”的研发项目,这一项目的最终目标是开发出一些先进的技术,通过对大脑进行电刺激来治疗精神失常患者。SUBNETS也是脑科学计划中首个直接对人体疾病进行研究的项目。
利用量子纠缠开发超精密测量技术
加拿大物理学家们首次利用量子力学克服了测量科学中的一个重大挑战。新开发的多探测器方法可测量出纠缠态的光子,实验装置使用光纤带收集光子并将其发送到由11个探测器组成的阵列。此项研究为使用量子纠缠态开发下一代超精密测量技术铺平了道路。
一周技术刷新
新合成三维材料具有超强导电性能
“足球比赛需要替补,材料也一样。”日前多个国际研究团队先后宣称合成出一种能够替代石墨烯的三维材料。这种材料的电气性能与石墨烯相当,且更便于生产,有望借此制造出运行速度更快的晶体管、传感器和透明电极。相关研究也可作为一个平台,用来探索更多更奇特的物质形态。
给敏感物品“刷上”隐形条码
条形码人们已很熟悉,但有一种新方法,可以在敏感类的爆炸物、固态或液态的药品中甚至墨水上做标记,这就是基于纳米粒子独特热性能的隐形条形码。其在安保及防伪领域,尤其是跟踪、验证和追寻各种物品来源等方面,被看作是非常有前途的新方法。
廉价高功率的锂硫电池问世
美国和韩国研究人员携手研制出了一种廉价、高功率的锂硫电池。新电池的性能可与目前市场上占主流的电池相媲美,而且经过500次充放电循环后功能无损。其有望带来电池革命,但短期内还不会上市,因为硫暴露在空气中很容易燃烧,需要经过非常严苛的安全测试。
奇观轶闻
人体也许会出现“第三只手”或“第三条腿”
提到“义肢”,人们会想到给失去手臂或腿脚的人装的假肢。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实验室正在另辟蹊径,研究各种辅助联合型器械,目前他们正在开发的是装在人体上的“附肢”,其正式名字是“编外机器肢体”(SRLs),戴上以后,能增加相应部位肢体的功能。或许,将来人们可能会把它作为身体的延伸。
(本栏目主持人 张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