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09日 星期一
从“坐等”到“引领”
——靖江市科技局局长郑企力谈如何把科技工作做到位

    □ 本报记者 张 晔  实习生 张彦会

    在日前启动的“中科院青年专家靖江行”活动中,中科院系统25个院所的80余名青年专家来靖对接产学研合作项目,靖江上百家企业参加项目洽谈。这也是继中科院“科学家靖江行”、“院士专家靖江行”活动以来,靖江市与中科院深化院地科技人才合作的又一举措。

    靖江,面积不大,人口不多,但工业基础雄厚,665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分布着8000多家企业,科技创新工作也一直走在江苏省前列。

    “寸土寸金”却又“硕果累累”,科技局局长郑企力向我们“透露”了靖江科技工作中的“门道”。

    引进高端人才 借智借力发展

    “科技工作是要为全市的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做好服务,怎样做好服务?不是在办公室里‘坐等’,而要积极的去引领,学会‘没事找事做’。”对于共青团干部出身的郑企力来说,科技工作绝不能碌碌无为。

    “坐等”等不来金凤凰,而“找事做”也要抓住“引领”这个关键点。靖江科技局紧紧围绕“全力实施国家战略、率先走出一条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新道路”的主题,创新服务方式,帮助企业引人才、引成果,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卓然(靖江)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华见证了人才引领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公司成立7年就打破国外企业技术垄断,将产品打到国际市场,在徐华看来,这正归功于人才的带动作用。公司与西安交大、大连理工、华东理工等多家高校合作,引进高校人才兼职公司高管和总工,投入3000多万元建成省级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2012年,公司引进德国“千人计划”专家王守国主持开发的“大型搞结焦乙烯裂解炉”项目,获得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资助1000万元,并入选2013年度省“创新团队计划”。

    “人才问题是个大概念,企业发展不同,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同,我们在为企业引进人才方面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郑企力还特别强调了要适应市场规律引领企业主动去“寻人才”。

    截至目前,靖江已引进院士领衔的高端人才80余名,与靖江企业共建院士工作站2个、技术转移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联合申报国家科技重大成果专项1项。共引进高层次创新团队19个,引进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100余人。

    引进科技成果 落地转化生效

    “县域经济的发展就是要‘短、平、快’,尤其是科技创新工作,要看到成果,没有效益,创新工作就没有做到位。”郑企力谈到成果转化时说道。

    围绕企业需求开展工作,制订工作方案,有针对性地深入企业搞调研,了解企业在技术、项目等方面的需求,是靖江近几年在引进科技成果,加强与高校院所联系,促进院企合作方面重点把握的问题。

    4月中旬在举办“中科院青年专家靖江行”活动之前,靖江市搜集汇总了70多家企业100多条技术创新需求信息,向中科院有关研究所发布。根据企业需求,靖江还向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及相关研究所征集最新科技成果信息83项,编印成册向全市企业发布。活动期间,39家企业与30多名专家就53个项目达成初步合作意向,项目涉及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工业设备智能化、环保科技、低温制冷技术等诸多领域。

    “不求最好,只求最合适”,是靖江科技局在引领全市企业科技创新工作中的引进原则,以企业为主体积极引进来,围绕市场需求将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生产力。

    据统计,2008年至今,靖江市共有30多家企业与中科院自动化所、力学所、金属所、理化所等13个院所达成协议,引进高新技术项目33项,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50多项。靖江还重点与中国科学院理化所共建中国科学院理化所(靖江)高科技产业园,与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理化所、金属所等科研院所共建企业院士工作站2个、技术转移中心2个、先进制造技术国际交流中心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联合申报国家科技重大成果专项1项,大大带动了当地企业的发展。

    “工作中面对企业的需求,我们希望每做一件事都能起到以点带面、抛砖引玉的作用,以一两个人才、团队、项目的引进,带动本地企业形成创新发展的趋势。”郑企力说出了做好“引领”工作的初衷。

    2013年,靖江市共获得国家、省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00余项,两个项目列入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计划,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4家,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95项。全年专利申请量达到700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8件。

    正是靠着这种“没事找事做”、不“坐等”、要“引领”的工作劲头,按照“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科技项目为纽带,以政产学研合作和人才工作为依托,以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的工作思路,靖江的科技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一步步踏踏实实地推动着这块“苏中小江南”稳步向前发展。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