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28日 星期三
走近京城“驭水人”

■第二看台

    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工程正式通水的时间越来越近了,届时,千载奔流的汉江水将从水源地丹江口水库,通过1000多公里的输水干渠一路北上抵达北京,润泽华北干渴的大地。

    现在,在北京段80公里的干线及市内200多公里的配套工程上,3000多名水利建设者正夜以继日、加紧施工,为江水进京挥洒汗水。

    为涵道做“体检”

    北京,西四环。45岁的杨秀清穿过喧闹的街道,进入附近一个不起眼的工地。他从竖井入口小心地沿着狭窄的铁梯下至近20米深的地下涵洞。十多天的工作,让他对这里漆黑潮湿的环境十分熟悉。

    这里就是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的暗涵,全长约12.6公里,是穿越首都城区的大型地下输水建筑。自2008年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实施应急供水以来,这里就发挥着重要的输水功能。今年5月初,杨秀清和其他20多名工人就忙着为涵道做一次大“体检”,这也是江水进京之前的最后一次检修。

    穿上雨靴,打开手电筒,沿着直径4米的漆黑管道趟水前行。冷风袭来,尘灰弥漫,耳边只有走路溅起的哗哗水声。由于管道太深,积水无法排出,大部分检修人员每天就是这么趟水进入,一天工作10多个小时,一忙起来饭菜也是送进来吃。

    步行半小时后,终于来到检修工作区。工人们戴着头灯、口罩,在电机轰隆中紧张工作。为确保管道顺畅通水,防止渗漏,他们需将所有管壁清理打磨得光滑平整。

    杨秀清9岁的儿子因罹患脑瘤还躺在病床上,因井下没有信号,他每天只能在收工回到地面后,才能给家里打个电话,问问孩子病情。漆黑的井下,杨秀清不敢想重病的儿子,只管埋头干活,解决各类难题。

    “因为工程防水是个技术活,工期又紧,为保证检修质量,我离不开工地,虽然担心孩子,也没办法。”杨秀清满面愁容地说,“南水北调是老百姓吃水的大工程,既然干了这活,就要干好。”

    项目部的女总工

    在颐和园附近的项目工地,44岁的化全利一大早就来到施工现场,忙着研究图纸,检查施工,组织验收。两年前,这位质朴的项目部女总工,还是一位北京水利水电学校的教师,乐此不疲地领着学生在工地上实习体验。如今,她已是南水北调建设大军中的一员,而她的上百名学生也奋战在了这一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等一线。

    正在建设的项目是南水北调向北京供水的关键工程,连接着南水北调来水与本地重要水源地密云水库两大水源,具备调蓄、分水和水量匹配的重要功能,也是南水北调中线的终端。

    化全利说,水利工程大都是野外作业,很辛苦,尤其是南水北调这么大的工程,更要保质保量完成。项目部大多是“80”“90”后的年轻人,但很能吃苦。很多活儿需要24小时作业,例如混凝土浇筑需要连续施工,夏天为避免高温作业,基本都是在夜里,大家必须在现场盯守,困了就睡工地。

    对于家庭,化全利感到愧疚。她坦言自2011年调入项目部工作以来,很少有时间照顾80多岁的父母和十几岁的女儿。“女儿快中考了,我也没时间陪她,现在她对我唯一的要求就是每周给她做一顿饭。”

    “穿越”风险源

    临近北京北五环,是南水北调东干渠工程所在地,担负着通水后向北京第八、第十、通州、亦庄等水厂输水任务。

    38岁的项目部总工程师刘峻伟在这里已和同事们一起奋斗两年多。谈起工程建设期最难的日子,他感觉在“穿越风险源”。东干渠输水隧洞建设地交通复杂,建筑物多,共需穿越9条高速公路、15座特一级桥梁、9条轨道交通、4条铁路、几十条等级公路以及600多条地下管线。

    刘峻伟说,要在不影响正常交通运行条件下,在地下开掘输水隧洞,不能有丝毫震动,这是庞大复杂的工程。去年5月底,经过前期复杂的审批手续和周密设计,搜集掘进参数、沉降值等数据,反复试验,精密计算,昼夜值守,项目部与施工单位终于实现了首个风险源——京津城际铁路130米的成功穿越。

    说到辛酸处,刘峻伟坦言,因为工程质量要求高、工期紧,大家忙起来,一两个礼拜都回不了家,难免亏欠家里。去年六七月份,正是施工高峰期,又恰逢母亲患脑梗急需陪护,他只好白天上工地,晚上去重症监护室陪守母亲,电话一响又得赶往工地。因为工作太忙,孩子出生后只能丢给妻子一人照顾。

    这位年轻的总工说,一个水利人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参加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当年三峡工程我没赶上,现在参加这一世纪工程,让百姓喝到好水,我感到光荣、自豪。”(魏梦佳)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