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19日 星期一
沉醉于发明的检修工
——记浙江余杭区供电公司变电运检中心班长陈炜骏
本报通讯员 张萍

    ■电力故事

    他,工作6年,每年都有一项科技发明,并有两项已获得国家专利。

    家人说他是“拼命三郎”,朋友夸他是“电力发明家”,同事赞他是“QC达人”,因热爱发明,有人送他外号“陈学究”。

    他说:“一想到发明的点子,我就会沉浸在兴奋当中。”他就是余杭区供电公司变电运检中心检修班班长陈炜骏。

    执着创新:让小发明产生大效益

    31岁的陈炜骏,戴一副黑框眼镜,看起来颇具书生气,初见他的人,很难将他与检修工这个职业挂钩在一起。但陈炜骏却说,“我平时就喜欢掉书袋子,特别是生产中遇到的难题,习惯于在脑子里反复琢磨,到书中去寻求解决的办法”。正是凭着这股爱钻研的劲头,仅仅五年,他已经拥有工程师和继电保护技师的“双师”职称。

    说起陈炜骏的第一个发明,还要追溯到2007年。那时的他刚刚参加工作,在工作服的左上角口袋里总是随身带着一个备注的密密麻麻的小本子,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他总是在第一时间就记录下来。时不时的,还要拿出来和工区的老师傅们讨论一番。

    在一次进行保护校验工作中,陈炜骏负责试验接线,加电压时发现异常。他觉得不可思议,尝试了好多次,还是一样的结果。无奈之下,他只好搬救兵,请工区的老师傅一起检查,结果发现是鳄鱼夹松动,导致有一相电压量发生缺失。

    此番折腾让陈炜骏心中很是自责,工友们的经验之谈更让他心生警惕。原来,试验接线松动的情况是很常见,一般的解决方案就是重新夹一下,但陈炜骏发现保护装置和空开接线处有一定的高度落差,电压测试线晃晃悠悠悬在空中,稍微大意就可能会出事故。“得想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消除安全隐患。”

    在接下来一段时间里,陈炜骏尝试研究各种接线柱试验。单位工具间内现有的,网上出售的,甚至废旧仪器上拆下的,凡是他认为能用的上的实验材料,都寻了个遍。一有空闲,他就钻进了工具间,废寝忘食。半个月内,他试验了十几种改进方案:绝缘性好的,磨损大;接触面大的,操作起来又耗时费力……他不停地改进方案来避免诸多制约因素,试图找出最佳地解决方案。最终,他想到融合各接线柱的优点,结合微型断路器的设计原理,可以对现有的对接线柱进行改良设计。

    确定方案后,他找来废弃的接线柱,打孔、钻螺纹、拆废旧压板头、组装。这些工序看似简单,但由于物品小巧,完成起来可着实费了一番工夫。不是孔洞打歪,就是螺纹太浅,无法吻合。一次次失败后,他终于完成了第一个成品,虽然工艺粗糙,他却爱不释手,欣喜若狂。通过将各种不同型号的开关内部辅助接点和跳合闸回路转接至开关外部,并进行统一排列布置,这样既方便了二次和高压试验人员查找接点和试验接线,又消除了在密集的二次插件进行接线时短路和接线脱落造成的人身设备伤害,大大提高了安全性。

    这一发明将接线效率提升了3倍,同时节省了绝缘材料的使用,实现了人力和物料成本的双节约。同时也为陈炜骏带来了第一个发明创造奖项——杭州市电力局质量管理小组成果发表优秀奖。

    贴近生产:让灵感在技术革新中迸发

    陈炜骏常说,“我发明的点子都是来源于生活和工作,是长期基层生产作业给了我发明的灵感”。而在所有的发明当中,新型继电保护二次对线装置是他最得意的作品。

    2009年,余杭供电公司接到一次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建设施工任务,当时的情况工期短,人手少,任务很艰巨。为按时通电,班组人员每天加班加点赶进度。看着同事们辛苦工作,作为工程负责人的陈炜骏又心疼又着急。通过细心观察,他发现施工中仅二次电缆对线工作就占用了工期大量的时间。因为路径长,工作人员要通过无线通信对讲作业,操作程序又相对复杂,且容易出错。了解到这些情况后,陈炜骏又开始琢磨该如何提高工程效率。只要一有时间,他就把设计图纸往桌子上一铺,不停地画来描去,设计图纸被改了一遍又一遍。终于,凭借扎实的电力理论知识和娴熟的业务技能,改良版的施工设计方案很快就呈现在图纸上。

    完成设计后,陈炜骏马上动员班组成员寻找仓库旧材料,仅仅花了两天时间就赶制完成了新型对线装置。利用变电所可靠接地网和需核对的二次电缆芯构成回路,用LED灯光指示进行对线操作,可同时核对多条电缆芯线。在随后的现场测试中,不但对线指示清晰,还减少了使用过程中的电磁干扰,简化了操作流程,工作效率大幅提高。这一发明,为整个工期节约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同时该装置重量轻、成本低、指示清晰、安全可靠,可避免传统对线方式由于无线通信工具的使用造成的电磁干扰,保证了站内微机设备的安全运行,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这一工程结束后,陈炜骏又对该装置多次进行改进再测试。最后,该装置获得浙江省质量管理小组成果发表一等奖,同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证书。为了将该项成果加以推广,他委托工厂对该装置进行了批量生产,推广至其所在供电局应用,为企业创下了50余万元经济效益。

    作为单位继电保护专业的中坚力量和班组管理者,陈炜骏不断地将新的理念和技术应用于日常管理和生产,应用软件管理班组台账资料,实现资料的分享和快速查找;参与建设了智能仓库系统,采用无线射频技术和SQL数据库进行RFID物品自动识别,实现了仓库物资自动盘库和在线查询,大大提高了物品管理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被列为浙江省电力公司同业对标典型经验。

    “这些小革新、小发明,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更让我找到了思考的乐趣。”在陈炜骏看来,执着于发明创新让他找到了工作的乐趣,更挑起了它战胜一个又一个工作难题的斗志。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