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18日 星期日
中科院声学所:让海洋变透明

    科技日报北京5月17日电 (记者陈瑜)如奶酪的海底沉积物背景上,长相奇怪的鱼、虾在悠闲游弋,中科院声学所四楼的开放日活动室里,一拨拨观众聚在电视机前,欣赏着“蛟龙”号从深海带来的奇观。

    “我们声学所做的工作相当于给潜水器安上嘴巴、耳朵和眼睛等器官,为‘蛟龙’号提供了通信、地形地貌探测、障碍物探测、测速和定位等功能。” 中科院声学所副研究员、“蛟龙”号试航员张东升边结合视频边讲解,先进的水声通信和海底微地形地貌探测能力,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在海洋中,光波和无线电波无法远程传播,声波是唯一可在海洋进行高效探测的手段。

    声学所有不少能给海洋照CT的设备。

    “我们还有一个自主研制的6000米声学深拖设备。”张东升说,该设备可在6000米海域,距离海底50米—150米的高度进行作业,主要用于海底地形、地貌及部分水文信息的测量,可获取海底高精度的微地形地貌信息和水体多种物理化学参数。

    “为什么叫深拖啊?”

    “因为它自身不能移动,必须被其他船拖着才能走。”张东升介绍,目前这个设备已被科考船搭载过。

    “让它在海里被拖着走会有危险吗?”

    “当然有。”张东升谈及了自己刚刚完成的一次出海任务——跟随“科学”号去到了冲绳海槽,在那里他使用新研制的声学拖体对冲绳海槽的热液区进行地形地貌调查,“那里有突兀的海山,地形变化大,要是收缆收慢了拖体可能撞上海山,撞坏了事小,最怕海山将缆绳挂断,拖体丢失了。”

    “要给海底‘拍照’还有别的办法吗?”有人提问。

    张东升说,要获得海底信息,很多科考船上都会有全海深多波束测深声呐,它的优点是扫描面积大,适合大尺度调查,但分辨率低,“无论是哪种声学探测设备,都是为了让海洋变得‘透明’起来。”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