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王仕涛,略显内向一再推让:“获得荣誉不代表个人怎么样。科技部环境氛围好,办公厅与调研室是做事的地方,这不是空话。”
话匣子从他手里握着的手机打开。这是一部时下已被淘汰的功能手机。他操作着这个6年前购买的“古董”,按着键盘打电话,与微信微博似乎“绝缘”。很难想象,这位安静的年轻人脑中,每天思考的都是科技前沿最新趋势、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体制改革等战略问题,对创新事物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手机没坏也没必要换”,对于这种有违时尚的“另类”,他的解释是,“这可能有些矛盾,自己性格上比较念旧,对新的社交工具有距离感,但对创新信息、新兴科技却很敏感。关注不代表拥有。我更喜欢思维方式的创新,也有思想天马行空的时候。”
在科技部8楼尽头的办公厅调研室里,王仕涛桌上“杂乱”地摆满了打印资料,其上有一本《科技革命与中国的现代化》十分显眼。身后的柜子里摆放着国内外最新的战略研究图书,这成为他的职业标识,也是他汲取的营养。就这样守着一片清静,他感受着脑力激荡的趣味,并把一些想法付诸键盘。
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他的电脑屏幕:将近200个文件夹和文件局促地挤在桌面,只在右下角留下一个图标的空位。“这是自己的一个习惯,可以在第一时间方便查找”,他说,“找到资料和文章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它们都放在你眼前。”
毕竟,和同事一起年均起草重要报告和文稿约300份……这样的工作量需要“优质高产”的能力,“调研室同事都有这样的感觉,如果不能在一个工作日形成一个万字文稿,自己就会感到压力很大。”他说。
调研报告和文稿的质量关乎着决策。调研室是个工作繁忙的部门,往往一稿未成,新的任务又接踵而至,加班加点是工作常态。2010年王仕涛从科技部农村司调到办公厅,加入了这个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很多古人都说文字有责、文可报国。负责任的文字工作也是为党为人民服务。我们强调宗旨意识,需要岗位建功,不能脱离岗位、‘假大空虚’。”他不只一次提到这句话,每当提到这一点,都能感受到他对文字的亲近感、敬畏感。虽然大学学习的是工科,但他始终没有与文字产生疏离,还是学生期间就喜欢“舞文弄墨”。2000年至2002年在国家行政学院学习期间,最用功的课程之一就是公文写作。进入科技部工作12年来,文字工作占了近80%的时间。办公桌上的打印机,有时甚至一个月就要换一次墨盒。
“有人认为文字工作索然无味,不显山不露水。但我感觉真如古人说的,‘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马如簇’都在文字里,‘天地心’‘生民命’‘千秋愿’‘圣人学’也都在文字里。”他认为,真正不朽的文字,能服务他人建构新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影响实践方式、发展方式,转变由此而来。“这就是文字的力量。与这种力量的要求相比,自己尚处于幼儿园阶段”。
谈到自己的工作,他说自己努力做到“五进五出”,即在进出素材、进出主题、进出框架、进出材料、进出文字之间,努力使自己所起草的每一份报告和文稿都变成一个富有灵魂也不乏“形式”的东西。“内容与形式都美,美美与共,看的人可能容易接受一些。做到这一点,也许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文字水平,责任感更重要一些”。
在他看来,这份工作有思考者、政策匠、文字匠三个不同层面。“自己喜欢思考问题。如果说自己有什么特点,我认为这是唯一特点”。“我感觉做一件事情需要关注四个层次:战略、布局、举措、政策。不深入思考,这件事情就会变成‘一团浆糊’”。战略研究需要建构,需要立体思维。他认为,工科的结构化思维对自己很有帮助。政策文件也要写实,要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地解决现实问题。
为了做好工作,他始终努力做到跳出科技看科技,围绕国家发展全局和经济社会大局看科技,综合考虑当前和长远、实然和应然、国际和国内等各方面因素,扎实做好创新战略研究和咨询工作。他与同事起草的一些重要报告和建议受到领导肯定,为科技改革创新决策提供了积极支撑。他还深入一线,积极参与了防治非典、应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防治禽流感等重大突发事件的科技攻关和文件起草工作,多次受到表彰嘉奖,被授予全国防非典优秀团员、科技部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
“文字工作就像苦行,需要内敛宁静的心态。开始会有很多自我纠结的时候,过程中甚至会有排斥情绪,但每一次辗转都会有所心得。对待文字的最好态度,可能就是单纯的喜欢,如果有了功利色彩,文字就会扭曲变形”。他对文字的喜爱也延伸到生活中,对学习写作古体诗词上表现出明显的爱好。在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时的讲话后,他写了《沁园春·复兴中国梦》,其中几句是:“人间正道今天,撼天下英雄驭巨澜。望秦关汉月,尽妆新彩;老人幼孺,满溢欢颜。又起长风,续航巨舰,翌日中国梦必圆。须牢记,要多行实干,不付空谈!”
他对自己的要求就是:“不要放松对文字的训练。”“当你把本职工作作为一种责任时,就会勤上加勤、精益求精,力求尽善尽美。”
(科技日报北京5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