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08日 星期四
四大缺乏危及百年建筑 保护遗产守望文化“乡愁”
新华社记者 廖 翊

    “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日前在京成立,中国近现代建筑遗产的保护从此有了一支专家工作团队。

    百年建筑何以称得上“遗产”?相比于千年文化遗产,百年建筑遗产的保护面临怎样的课题?

    百年建筑,记录百年风云

    20世纪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变化最快的时代。就中国而言,在20世纪的100年里,完成了从传统农业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的历史性跨越。过去100年留在中华大地的建筑遗产,生动记录了百年历史风云与时代变迁。

    上海外滩建筑群,勾勒出上海近代大都市的最初轮廓线,荟萃了欧洲各种重要建筑样式及当时先进工程技术、装修工艺等,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构成上海城市历史;

    南京千余处民国建筑,是我国城市率先向现代都市迈进的重要历史见证,在近代建筑史上有着独特地位;

    北京自1953年起陆续兴建的西郊行政办公区、东北郊电子工业区,及矿业、钢铁、石油、航空、地质、农机、政法、医学等“八大学院”,组成具有时代特征的“整体创造”……

    “20世纪建筑遗产,是文化遗产大家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成员。它们见证着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之路,凝聚着各时期建筑师的理想与创造,具有强烈的感召力,是功能延续着的‘活着的遗产’。”中国文物学会会长、“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会长单霁翔表示。

    10年前,工程院院士马国鑫向国际建筑协会提交《20世纪中国建筑遗产的清单》,将燕京大学、上海外滩建筑群、重庆人民大礼堂、北京儿童医院、北京电报大楼、厦门集美学村等22处蕴涵大量20世纪珍贵历史信息的现代建筑列入其中;2008年4月,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通过《20世纪遗产保护无锡建议》;国家文物局同年发布《关于加强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

    四大“缺乏”危及百年建筑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20世纪建筑遗产频遭损毁、破坏。

    1992年7月1日,伴随济南人走过80个春秋的济南老火车站钟楼被拆除,那面华美的、精确行走了80年的机械钟永远停止了转动。

    时隔20多年,每每谈及此事,单霁翔难掩悲怆。让他痛心疾首的,远不止于此,譬如重庆朝天门的改造、北京儿童医院被拆除……

    专家们分析认为,四大“缺乏”危及20世纪建筑遗产的生存、命运。

    ——缺乏保护理念。相对于更古老或更传统的文化遗产而言,20世纪建筑遗产因其年代性、当下性较少获得广泛保护认同。在近几十年汹涌的城市化进程中,20世纪建筑遗产拆毁往往首当其冲。

    ——缺乏法律保障。目前在受法律保护的建筑遗产中,20世纪建筑遗产所占比例很小,当年向国际建筑协会提交的《20世纪中国建筑遗产的清单》中的建筑,迄今仍有近半数未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

    ——缺乏科学界定。20世纪建筑遗产往往是正在使用的“动态遗产”,由于不具有保护建筑的合法身份,经常发生产权人或使用者为满足当前需要加以变动的情形,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20世纪建筑遗产的整体风格,甚至丧失了原有历史信息。

    ——缺乏保护经验。20世纪建筑遗产具有自身特点,老化速度较快,材料性能寿命较短,较之传统建筑保护,在保护和维修方面往往面临更大挑战。

    “从古到今,文化的发展演变形成一条完整的链条。20世纪建筑遗产也是文化记忆的摇篮,现代人类必须予以充分关注。”专家一致呼吁。

    保护古今,永久留存文化

    “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成立,表明文物建筑的保护视线“扫描”古今,意义深远。

    专家认为,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行动本身,表明文化遗产的年代界定范围正在逐渐延伸,指定保护的文化遗产类别正在逐渐拓展,判断文化遗产的价值标准正在逐渐深化,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趋势。将更多当代建筑遗产纳入文化遗产保护范畴,必然是一个永久的努力方向。

    记者了解,“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成立后,将致力于提高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意识,开展20世纪建筑遗产科学评估,探索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方法,实施20世纪建筑遗产合理利用。

    单霁翔表示,“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的成立,不仅是为了保护近现代代表性建筑遗产,传承建筑设计理念,解读建筑文化,也是为了建设“人文城市”,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守望宝贵的文化情怀——“乡愁”。

    “文化遗产是有生命的,这个生命充满了故事。20世纪遗产更是承载着鲜活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流逝,故事成为历史,历史变为文化,长久地留存在人们的心中。”单霁翔说。

    (新华社北京5月6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