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02日 星期五
32年的深潜梦
—— 记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工程船队“300米饱和潜水作业组”
本报记者 矫 阳
潜水队的设备维护员李昌(左二)为队员们讲解潜水装具的维护。新华社记者 裴鑫摄

    ■劳动者之歌 

    1月25日上午,执行我国首次300米饱和潜水作业的6名潜水勇士胡建、管猛、董猛、谭辉、罗小明、李洪健准备出舱。他们在北纬20度35分、东经115度18分的南中国海海域水下313.5米处,完成了对140吨海工吊机负载稳定等功能的检测任务。

    监视屏里,记者看到李洪健还在伏案把此刻身体的变化、感觉一一记录。坐在监视屏前的金锋,松了一口气,创造国家纪录的饱和潜水任务距离完美谢幕又近了一步。“要是身体不舒服,你们一定要说出来。”这句话成了监控屏幕前金锋的口头禅。这一深潜任务,可以看做是人类突破身体极限进行工作的实验。“我们每分每秒都得看着,出现任何情况就启动应急预案。”金锋如是说。

    中国饱和潜水梦缘起马赛

    氦氧饱和潜水与载人飞船发射相似,两者都有休息舱和返回舱,并遵循着同样严格的操作程序。其设备由生活舱、过渡舱、潜水钟、生命保障系统四个主要部分组成。宇航员是在真空、低压状态下生存,而潜水员要在海底、高压环境中作业。

    “饱和潜水不受制于常规潜水时间,潜水员可以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在海底施工作业。”金锋是第一名尝试氦氧饱和潜水的人,也是中华技能大奖的获得者。

    2006年12月30日晚,金锋在南海石油钻井平台旁完成中国氦氧饱和潜水工程首次作业返回深圳赤湾基地。他一次连续作业8个小时,潜入103.5米深海完成油管更换作业。此时,上海打捞局老局长叶似虬在指挥部的监视器前,激动得嘴唇发抖,眼中满是泪水。沿着他的目光,记者穿过时光隧道:1982年,他从第二军医大学潜水医学系毕业,被送到“潜水王国”法国学习。

    潜水员可以24小时在几百米的深海作业,连续28天在生活舱内待着,工程做完一次减压出舱。而国内的常规空气潜水,潜水员在水下最长工作30分钟,最深能潜120米深,减压时间长达7个小时。

    中国潜水必须迎头追上!目标在叶似虬心底生根。然而,法国教授却轻视这些中国潜水精英,只教授“阿基米德”定律。“课程安排不科学,我希望能重新调整!”35岁的叶似虬掷地有声地说。因他阐述得合情合理,教授不得不接受。

    “马赛情结”一直贯穿着叶似虬的潜水生涯。2004年初,叶似虬从局长岗位上退休,开始编写中国首部“饱和氦氧潜水作业程序”及“应急预案”。全书共200多页,10多万字。作业程序细化到潜水员如何如厕、洗澡,每个必须由近十项规范动作才能完成。对舱内气压的控制更是慎之又慎,如果突然低压,潜水员无法适应,血管将顷刻爆掉。叶似虬还亲自给潜水员上课,在交通部上海打捞局实验室、黄浦江畔滔滔江水中……他打造出了国内第一支潜水“特种队伍”。

    从103.5米到313.5米的跨越

    2006年10月,南海番禺油田,每天盛产10万桶原油的油田突然停产。海底油管破损,不得不关闭油田。因外方潜水公司不能来修补,油田向上海打捞局求助。2006年11月10日,一句“我是潜水队长,我先下!”金锋第一个出钟,下探水深103.5米处,行潜,拆下大法兰。

    “金锋首次深海行潜成功,为我们饱和潜水技术提供了最详实的数据。”57岁的郭杰说,他是300米氦氧饱和潜水团队的总指挥,“饱和潜水需要人、技术、仪器共同配合,行潜之前都只能算是实验,只有人真正出钟行潜成功才能获得世界认可。”

    7年后,2014年1月9日13时,胡建、管猛、董猛、谭辉、罗小明、李洪健6名饱和潜水员进入300米饱和潜水设备生活舱开始加压;1月12日零点,潜水钟载着胡建、管猛、董猛3人组成的第一钟与饱和舱分离向深海下潜;零点50分,胡建第一个出潜,300米深海处第一次留下了中国人的身影,“风浪出乎意料的大,我很难保持身体平衡。这个地方鱼类要比200米水深海域少很多,就看到几条小鱼,干活的地方都是泥。”胡建说,遗憾的是水流速度太快,潜水服上的搭扣被冲开,他返回潜水钟内。

    金锋盯着监视器,心中紧张,300米深潜是上海打捞局、金锋工作室整个团队的使命,更是叶似虬老人毕生的追求。

    氦氧饱和潜水的潜水员在窄小密封的高压饱和舱内生活、休息。“潜水员的加压、减压方案、食谱等都需要根据队员们体质、作业环境量身定做,而这些需要一次次的实验,没有可参考的数据,国与国之间都相互封锁垄断。”叶似虬说。

    常人承受的压力是一个大气压。在300米的深海里,潜水员要承受的压力是31个大气压,比常人多30倍。“加压的时长、队员舱内休息时长,稍有不慎,潜水员就会出现骨头疼痛感觉。”金锋说,我们用了7年时间寻找最佳方案。

    向500米深度挺进

    1月12日2时22分,潜水队员管猛从300米饱和潜水作业船的生活舱中出舱。“有了胡建第一次出舱经验,我心里踏实多了。”管猛回忆,这次装备没出意外,但却遇到严峻的自然挑战——海底水流太大。为保证潜水员的人身安全,金峰又把他叫回了潜水钟。

    为避开急速水流,金峰决定让潜水钟再往下3米。安放妥当后,第三名潜水员董猛出舱进入海底探摸巡查。金峰嘱咐他“到水底探一探”,此时已是凌晨3时33分。早上5时9分,3人乘坐潜水钟返回到位于甲板上的生活舱里。1月12日早上8时,李洪健、罗小明、谭辉乘坐潜水钟再次下水。10时54分,第二钟李洪健出潜,当他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入了313.5米的海底时,作业船上响起了阵阵掌声。

    此时,李洪健的妻子在电视机前哭了,她终于知道自己的男人是干什么的了,7年来,两人共处的日子不足800天。李洪健说,封闭训练,一有任务在船上待上个把月是家常便饭,“每次从船上下来,感觉世界都变了,自己却错过了。”胡建说出他的遗憾,“我错过了孩子成长的经历,错过了陪伴妻子、父母的生活。”

    3月17日,全国总工会决定在今年“五一”前夕,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对郭杰、胡建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叶似虬收到消息时,心中兴奋,脸上平静。这是他一生心血收获的时刻,表彰名单中没有叶似虬的名字。他不需要表彰,他需要的是下一个目标——向500米饱和潜水挺进。“我老了,但还想为国家做点儿什么,300米深潜基本覆盖我国沿海大陆架深度,但走向深海的石油开发,对海洋的深潜水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科技日报北京5月1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