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28日 星期一
“雪龙”号这半年,破冰斩浪科考忙
本报记者 陈 瑜 高 博
4月15日,归来的“雪龙”号停靠在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新华社记者 裴鑫摄

    4月24日,胜利归来的中国第三十次南极科考队前往中南海座谈,受到国家领导人高度评价。这次科考繁忙而充实。而且由于两次营救,“雪龙”号的名气达到了30年来的顶峰。

    闯冰又巡海,救人获赞

    新年夜,“雪龙”号在救人的路上。

    去年12月,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船被冰封住,正在附近的“雪龙”号赶去营救。趁着1月2日的好天气,“雪龙”号队员们用木板搭好了冰面停机坪,直升机飞了9次,5个小时把俄罗斯船52名被困乘客转移到澳大利亚船上。

    俄罗斯船客拉走了,“雪龙”号却跟“院士”一起被又厚又硬的浮冰困住了。1月7日凌晨风向变化,“雪龙”号借势外逃,努力破冰,进入清水区。此次临时营救,让“雪龙”号受到世界关注。

    等到科考结束,“雪龙”号已经开到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的时候,又接到了马航失联飞机的搜寻任务。许多原本可以乘飞机回国的队员,志愿加入搜寻队伍。3月21日,甲板上拿着望远镜的队员们开始巡查澳大利亚西边的海域。一连10天,“雪龙”号搜寻了1.17万平方海里的海域。直到把中方指挥权交给“海巡01”号船后,“雪龙”号才返航。

    南极大陆游,填补空白

    “雪龙”号此次绕南极走了一圈,航程约1.15万海里,是中国人第一次环南极大陆航行,也因为营救俄船,第一次被困厚冰区如此之久。为了抢时间,“雪龙”号之后选择了更高纬度也有更多冰山的航线,为此要进行大量遥感观测和气象研究,“雪龙”号也因此积攒了不少经验和数据。

    “雪龙”号一边走,一边调查,获得了大约80G的环南极海域科学鱼探仪声学数据,了解了南极周边鱼虾资源;另外,还测到了沿途121个点位的水深、温度数据,还取得大量海水和大气样品及其化学数据。

    “雪龙”号还首次在南极普里兹湾海域布放了一套防冰山碰撞的海洋潜标。在南极半岛海域,“雪龙”号观测了一系列的垂直剖面湍流,以研究此处复杂的海洋潜流。另外,“雪龙”号队员还调查了地球物理、气候、油气等领域。

    建起泰山站,摸底新站

    此次“雪龙”号运来的物资和人员,用时53天,建成中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泰山站。2月7日完成了主体建筑。

    泰山站在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在中山站500多公里的南极内陆冰盖之上。它既是中转枢纽站,也有科学价值。以前从中山站到昆仑站只能开车。而泰山站建有固定翼飞机冰雪跑道,使用飞机当天即可往返中山站和昆仑站。

    此次“雪龙”号携带的建站材料,还有中山、长城的补给,有2200多吨。它的装卸速度也创下历史记录。

    让驻守南极的中山站队员高兴的是,今年不但建起3G网络,能用手机打电话;而且还建起了温室供应新鲜蔬菜。

    此外,环南极大陆航行中,“雪龙”号在维多利亚地特拉诺湾的难言岛勘察了4天。那是中国下一个南极站址。“雪龙”号队员完成了工程地质勘察、大比例尺测绘、码头方案选址等8项任务,给今后建站积攒了数据。

    科考大满贯,猎获颇丰

    今年考察中,科考队员在格罗夫山地区一共找到了583块陨石,不乏珍品。一块重达1299克的陨石是目前看来最特殊的。专家初步猜测可能来自火星,也可能来自月球或灶神星,无论如何,将对中国的陨石研究很有意义。

    另外,队员们在长城站开展了植被观测、南极鸟类等研究;在中山站有机物污染分布等研究。

    此外,科考队员们在格罗夫山的中心地带,摸清了冰下地形;安装了10台地震仪,还调查了格罗夫山地质与矿产。而首次实现的南大洋调查,更是环南极科考的一次“大满贯”。(科技日报北京4月27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