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子瘦高、神气温和,身着白色细纹衬衫的衣领笔挺,两边领角扣上钮扣,很符合记者对他的印象——思维缜密、实在的“精细派”学者。
孙兴怀接待来访,也穿着白大褂,如他所说,在管理和专业之间,他更爱专业;做管理,只是为了让专业能服务到更多的人。“有生之年保住患者的有用视力”,这是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孙兴怀教授努力钻研的方向。他领衔的项目“青光眼诊治与视功能康复新策略的应用”多项技术成果已应用于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92家医院3万余例青光眼患者,近日获得2013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追访预查,创新思维求突破
青光眼是眼内压间断或持续升高的一种顽固性眼病,致盲性在全球排第二,仅次于白内障。持续的高眼压给眼球各部分组织和视功能带来损害,如不及时治疗,视野将全部丧失而至失明。在我国原发性青光眼发病率为0.52%,50岁以上人群达2.07%,其中10%的病人因此失明。
“青光眼疾病的早期发现和预防比晚期治疗更有意义,许多青光眼病人来医院时已经是晚期,治疗非常难,”孙兴怀对此非常惋惜,他意识到在危险人群里面应确定重点目标,重点监测。通过对大样本核心家系以及散发病例的分析,孙兴怀研究团队获得了汉族发育性青光眼基因突变率以及突变谱,提出了基于青光眼相关基因的发病前预测方法。经过高危人群中的整整8年随访与基因筛查,该预测方法得到验证。成立于1997年的上海青光眼俱乐部蜚声海内外,作为发起人之一,孙兴怀的团队通过对俱乐部中患者的直系亲属的基因筛查,发现这些直系亲属青光眼发病率约为12%,比正常人群高出10%左右,很多人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患病。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检查病人时孙兴怀发现,有位中央视野完全丧失的晚期青光眼患眼的视力竟然能达到0.3—0.4,而按照传统的病理生理学角度来看,这样晚期病人的视力不会超过0.1。随后,孙兴怀陆续观察到了几位这样的晚期青光眼患者。这个特殊的现象引起了他的思考:这些病例是否意味着低视力改善的可能性?经研究发现,青光眼中心视野损害患者的低视力主要是受到大脑视觉皮层认知功能中的视觉拥挤效应影响,而大约三分之一的患者通过适当的康复训练能够改善残存视力。针对一些病情稳定的晚期患者,孙兴怀的研究团队自行设计了特殊软件帮助他们进行视功能康复训练,不少被“判死刑”的患者视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有效避免了致盲。
革新方法,适宜技术不逊“高精尖”
孙兴怀喜欢参与临床诊断治疗,不仅看病理报告,还亲自看病理切片,与病人的接触不仅提升了他的技术水平,又给他带来新发现的灵感。有效控制眼压是控制病情、维持视力的方式,然而一些青光眼病人的眼压监测结果虽然看似稳定,病情却在继续发展。分析发现,在不同时间段内眼压值也是不同的,病人做检测皆在白天,下班后尤其是晚上的眼压无从知晓,容易造成漏误诊。
“我们发现70%的病人眼压高峰值不在上班时间,50%的病人眼压高峰值处于凌晨1点到5点之间。”孙兴怀与二级医院合作进行了青光眼患者的24小时眼压检测,修正和建立了我国每两小时测一次眼压的24小时眼压检测方法,并运用于临床上作为不同青光眼类型的诊断标准。24小时眼压曲线打破了传统固化思维,结合降眼压药物的药理学特性,病人得到个体化的用药指导,青光眼的误漏诊率也降低30%以上。
项目成就远不止于此,团队还在活体人眼观察到眼压波动与关键的眼部结构Schlemm管形态变化的相关性,并明确了降眼压药物、激光治疗对Schlemm管的影响,为临床提供了有效的评价手段。研究成果发表SCI论文40篇,被专业杂志正面他引484次,出版专著7本,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
面对出色的研究成果,孙兴怀很平静。“在医疗领域搞科研得出的创新成果毕竟是少数,将好的成果推广应用才是最重要的”,出身于医学家庭的他坚守着自己的价值观——解决问题的手段不见得一定要“高精尖”,推广大多数医院可以掌握的适宜技术能使受益面更广,让患者得到实实在在的惠泽方为医疗的真谛。
以善待人,弘扬医德之魂
三级医院肩负的使命是应对疑难杂症、建立诊疗标准、培养人才以及引领技术应用,然而目前三级医院人满为患、治疗供不应求的状况日益严重,大多数医疗工作者忙于应付许多本可在二级医院解决的病例,根本无暇顾及科研和教学。为承担这一使命,孙兴怀设想未来的三级医院应该形成一定的医生结构:临床医生占70%,负责教学培养人才的占10%,科研与临床兼顾的医生比例在10%—20%。
不仅是一位病人喜欢的好医生,孙兴怀还是一个充满了智慧的管理者。身为院长,他更清楚地认识到建立起有效的医疗模式将带来更普遍的价值。尽量减少住院手术时间,推行“当日手术”治疗模式,提高工作效率。比如一般情况下在医院拍片子需要预约,拍好片子,病人还需三天才能拿到报告。打破原有的流程,堵住管理流程的每个漏洞,缩短病人手术前等待的时间,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与精细化的流程柔合在一起,再加上一定的激励政策,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病人的术前待床日减为0天,住院时间由以往的平均7天多缩短至4天以下。这一招有效减少了积压的病人,医疗效率提高了,医生的收入也相应增加了。孙兴怀还算起了一笔经济账:一个手术病例90%的费用产生在术前术后3天,老患者住院时间缩短的同时,更多新的患者进入将使医院的效益达到边际效益最大化,正可谓皆大欢喜。
孙兴怀形容自己的管理风格是中庸温和型,以善待人。“管理是一种讲道理的东西,为什么要这样做,做了对你有什么好处,对医院有什么好处,一样一样地谈,让职工选择感兴趣的去做。大型教学医院的职工都是高智商的人,你不讲道理地让别人一定要这样做,这是行不通的。”
从医30年,孙兴怀觉得很快乐,这份快乐既来自同事和患者的认可,亦是源于不懈努力创造的成绩。利用午休时间做行政,下班时间带学生忙科研,繁忙的工作让他牺牲了个人时间,懈怠了运动、摄影等爱好,却依旧乐在其中。世间少病痛,是他最乐意看到的结果。
淡定从容、精湛隽永。医者仁心,这是孙兴怀当之无愧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