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17日 星期四
再也不想要这令人后怕的“偶然”
陈雍君
图/CFP

    兰州自来水苯超标引起市民恐慌一事近日频登各媒体头条。然而,比苯超标比例更让人后怕的是,此次苯超标居然是偶然测得的。兰州市城区唯一供水企业威立雅水务集团在新闻发布会上称,该集团3月8日已经对水质进行了检验,按计划9月8日才会进行下次检验,近日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临时任务,进行检测时才偶然发现了苯超标。

    多么巧的一次偶然,既暴露了兰州自来水存在的问题,也暴露了我国饮用水监控体系的疏漏和症结。

    城市自来水究竟应该至少多久检测一次,这是个专业技术问题。一般产品的检测方式分为常规检测和临时抽检,检测频次则根据产品属性和过往记录而定,对于质量稳定的产品一般会由高频检测逐渐降为低频检测。像自来水这样的产品,其检测指标繁多,不可能每种指标的检测频次都一样。有的每天监测,有的每周、每月也许更长时间检测一次。相信此次所说的6个月检测一次的指标是与苯超标有关的检测项目。那么问题是,当前制定的水质各检测频次合理吗?除了苯,其他重要污染物如重金属的检测周期是多少?符合科学规律及当前环境变化发展吗?

    自来水这种产品天然就具备较强的垄断性,如威立雅水务集团为兰州市唯一的供水企业,市民没得选择。即便一个城市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供水企业,居民也不能够随意选择,因为供水管线铺设困难,一般居住在哪个片区就喝谁家的水,若要更换只有搬家,成本高昂。因此供水企业无法通过市场竞争手段达成产品质量的竞争性提升。那么,针对如此具有公益性、垄断性,又对居民健康起到重要影响的企业,对其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测是怎样落实,又是怎样得到反馈和追责,具有实际利益关切的本区民众是怎样参与其中的呢?

    水是大众日常消费品,其质量关乎大众的普遍身体健康,对其进行多方位和多指标的检测和监督并不过分。除了政府主导、企业自律,民众的广泛参与也十分必要。当年雾霾问题之所以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社会力量和民间机构对空气质量的监督检测并及时发布是不可分的。那么迄今为止,中国是否建立了资质健全、运营独立的第三方水质检测机构?

    所有以上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由两个基本问题囊括:水质如何有效监控,以及检测信息如何公开透明。兰州公众正是由于缺乏水质的检测信息,才在问题甫一出现时就陷于恐慌,引起了全城范围的抢购瓶装水的狂潮。然而水质检测信息又该由何而来?本身即为垄断企业的供水公司即便是郑重发言,若没有独立的第三方机构给出佐证,恐怕也很难平复民众的恐慌。更不用说,供水公司的水质监测体系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有效监测水质的变化、及时发现污染,也居然成了个问题!

    病痛在前,正需及时反思。兰州市已经着手对此次的问题管线进行挖掘和处理,还算事后处置及时。但更重要的,是要借此思考和着手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水质检测和监督体系。比如,在政府的引导下形成供水企业自检、第三方机构独立检测、政府机构不定时抽检,并在网络和媒体定时同步公示检测结果的水质监控机制。比如,针对水质的百余种检测指标,公示其检测周期和检测方法,并根据气候、季节、环境等因素随时微调,既向大众科普水质知识,也有利于民众参与水质监督工作。

    推此及彼,凡是牵涉到公共事业安全的,如水、空气、噪音、辐射等,都应建立和推行相应的独立检测和信息公开制度。一方面第三方检测机构能够对企业起到政府监督无法做到的逼迫作用,并给大众足够的信息对照,另一方面,信息的及时全面公开有助于消弭各种谣言和恐慌,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如此一来,企业的生产压力更大,政府的监管压力减小,负责任的第三方机构日益权威,而全体国民则藉由社会公共事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从而成为最终的受益者。

    问题永远不怕被发现,只怕被隐藏。建立完善的监督检测机制,为的就是尽量早地发现问题。而促进信息透明公开,则是保障检测和监督能够运行在阳光之下,并能够给大众基本的分析、鉴别和选择的权利。只有监督检测机制健全了,才不会发生这种令人后怕的偶然。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