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创新能力的质疑已经不算是什么新闻。不过最近在国内某论坛上,有与会嘉宾在谈到中国创新能力何时能赶上美国时说,至少我活着时没戏。此言一出,还是吸引了不少的眼球。
中国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确实是事实,而且这种差距不单单是在能力水平层面,也体现在体制机制层面。比如,我国原创性的发明还很少,尤其是在世界范围能产生具有重大变革性的科学发现几乎还是空白。一些重大核心技术更多的还是依靠引进,科研人员研发和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正是这些差距和问题,决定了中国的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很大的距离。
但在另一面,如果从发展的速度来比较,我们的创新能力又有着很大的进步。虽然我们在一些基础研究领域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开始涌现出一些令世界为之瞩目的成果,得到了来自国际同行们的高度评价。我们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在一些领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比如,我国已经从一个高速机车的进口国实现了向出口国的转变,中国制造的一些高档数字机床甚至打进了德国等老牌工业强国的市场。与此同时,一批代表新兴产业力量的创新型国际化企业开始登上舞台,在全世界展示着自身独特的魅力。
很多国外的评论同样对中国创新的发展给出了他们充满羡慕的论断。主张“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知名学者里夫金到访中国后提出,中国将引领这场重塑世界的巨大变革。美欧等多个研究机构都认为,中国创新能力的提升得益于其不断完善的体制机制,正是在这样的体制机制下,中国实现了比美欧更加有效率、更加快速的发展。很多预测报告也指出,人类科技中心有望实现自上世纪中叶以来的又一次大的转移,从北美地区转向太平洋西岸,而中心的龙头很可能就是中国。
承认差距,代表了中国在推动创新上的清醒态度,也是一直以来中国提升创新能力的前提。但并不因此妄自菲薄,而是充满信心地坚持我们的特色、加快我们的发展步伐,又是中国创新能力得以取得重大进步的根本所在。
实际上,中国的创新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很多代表今天创新的新兴产业领域,大多已经被民营企业所占据。这样一来,一味用国有企业来衡量创新能力的强弱,就显得有失公允。此外,“完全市场化”也只是一种理想的愿景而已,任何一个高度发达的市场化国家都还或多或少地保留了政府干预的做法,不可能给企业不受规制的完全自由。作为一种调节经济的强有力杠杆,政府会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走到前台发挥作用。比如金融危机以来,为了提振经济,美国、欧盟等一些发达国际都在以政府的名义来推行创新战略和具体的创新项目。“政府不应该关心创新,一关心创新就会带来权力寻租”的说法,从国内外的创新实践来看,是站不住脚的。
当前,中国正处在一个需要创新、必须创新的大好时代,而把握住时代机遇的关键,既要有对自身差距的准确把握,更要有“创新自信”。有了自信这面风帆,中国的这艘巨轮,会在创新发展的航向上开的更快、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