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视点
日前,国家发改委、卫生计生委、人力社保部联合公布《关于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有关问题的通知》,根据规定,今年6月底以前,各地卫计委应公布辖区内公立医院名录,凡是不在该名录内的医院,均被视为非公立医院。今后,这些医院的“所有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由医院自行确定,“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不当干预”。
在“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背景下,只要提及“医疗服务价格”,公众无不胆战心惊。所以,当三部委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价格的消息传来,公众的第一反应是,“这不是让民营医院可以随意涨价了吗”?放开了医疗价格的“管制”会不会加剧民众看病贵的状况?公立医院看病贵已经饱受诟病,如果非公立医院也大规模出现涨价,民众看病会不会难上加难?放开价格管制,是否意味着有关部门不管了?
这些年患者“看病难”的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医疗资源供不应求,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同时,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优势资源全部垄断在大医院,致使患者无论大病小病全部涌向大医院。三部委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的管理,这一改革的目标是为了鼓励社会办医,更确切地说,是为了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从而扩大医疗服务供给,满足多元医疗服务需求,促进公立医疗机构发展和改革。
目前我国公立医疗机构都是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非公立医疗机构包括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类。其中,后者在医疗卫生领域发展缓慢,规模偏小,服务数量在整个医疗服务市场中的比重较低,约占10%左右。
让非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放开,将刺激中高端医疗市场的开发。随着人们消费能力的提升,有很多患者在就医同时也希望有更好的医疗服务质量,价格管制放开之后,医院也有动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非公立医院医疗价格一律放开,从设计的初衷来看,应该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一种重要路径,毕竟放开价格之后,非公立医院会有更大的发展动力,他们赚钱的热情会更加上涨。当然,在短时期内,恐怕不会导致价格上涨,有业内人士认为,虽然价格放开了,但民营医院要生存,靠的还是价格和服务。在高精尖技术尚不能完全和大医院抗衡的背景下,盲目上调价格,无疑自寻死路。
患者到医院看病,首先是选择医院的公信度,然后才会考虑医疗服务价格的高低。从这个层面来看,非公立医院若想和公立医院真正形成竞争,首先必须考虑自身医疗资源的竞争力,也就是说,民营医院必须能迎来好的医生,才有可能改善自身在患者心目中的形象。在这个基础上,寻找自身在医疗市场中的定位,培育市场,从而满足患者多元医疗服务的需求。
笔者认为,在当前医疗资源总体不足的情形下,放开非公立医院的医疗价格,是有一定的风险的。虽然从长远的角度看,这么做是有益的,但在当前,则需要更加小心,不能过于乐观,也不能过于悲观,只要抓住“牛鼻子”,抓住关键点,是能够让其朝着良性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