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12日 星期六
真枪实战磨砺卫勤“尖刀”
——直击第二军医大学联合上海市举行核化生医学救援演习
俞治 王泽锋 本报特约记者 肖鑫

    上海新江湾城,碧水蓝天,春暖花开。

    4月11日上午10时,突然几声巨响,划破了这份宁静。地铁10号线新江湾城站7号出口黄烟滚滚,霎时间慌乱的人群纷纷从地铁口四散跑出……

    车马如龙,警笛阵阵。5分钟后,警车、消防车、急救车、核化生侦测车、野战医疗车等军地救援力量抵达现场;8分钟,架设起门式辐射监测站、洗消站、内污染检测站等;10分钟,完成无线组网与新型卫勤保障信息系统的运行……

    这是第二军医大学联合上海市针对该市遭受核化生(核辐射、化学、生物)恐怖袭击事件,展开医学救援的演习场景。

    多方力量,展开协同救援

    “报告指挥部,地铁站内有严重的放射性污染。通过现场采样、检测分析,确定放射性物质是碘-131。”由第二军医大学“三防”医学救援队与上海市民防局联合组成的侦检小组发回消息。

    “现场总指挥,地铁站内为重污染区,建议对地铁周边1000米区域进行封控,并对沾染人员进行收拢……”在核化生事件危害评估系统辅助下,专家组集体迅速作出评估,并及时上报处置方案,为下一步处置提供重要决策参考。

    10时7分。“砰砰……”情况不妙,“恐怖分子”在地铁站6号出口附近发动化学袭击,顿时白烟四起,不少“行人”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此时,交警已控制现场所有路口,“伤员”陆续被民警及消防人员送到检伤分类场。

    “这是上海市首次大规模军地联合处置城市核化生事件的应急医学救援演习。”演习办公室负责人、第二军医大学“三防”医学救援队队长刘斌说,此次演习着重演练城市在遭受核化生连环恐怖袭击后,军地启动应急响应、组建联合指挥体系、调动处置力量和实施医学救援的程序、内容及方法。

    按照“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训用一致”原则,包括该校一支“三防”医学救援队、一支国家级医疗救援队、一支专科手术队,以及当地卫计委、环保局等部门在内的多支力量投入演习,总人数达600余人,整个演习覆盖核化生伤员检伤分类、现场急救、联合后送、院内治疗等9个科目。

    演习总指挥、该校校长孙颖浩介绍,此次演习的目的,是“在近似实战环境中,锻炼培养联合意识,探索军地协同开展城市核化生事件应急医学救援的机制,不断提高处置该类事件的应急救援能力”。

    从难从严,演习亮点纷呈

    10时25分。“已确认白烟是化学战剂沙林毒气,赶快给伤员注射抗神经性毒剂急救注射液。”专科手术队接到指挥部的命令后,该队7名医护人员迅速展开,冒着自身很有可能被沾染的危险,对“伤员”先实施手术,注射麻醉药、贴无菌膜、切开皮肤……在第一时间内抢救生命。

    “具有很强的实战性、针对性、前瞻性。”演习专家组成员陈国良教授说,“立足困难复杂条件设置训练课目,同时运用了多种新装备、新技术,此次演习亮点纷呈。”

    生物战剂多是致病力极强的烈性微生物,看不见、摸不着,一般经由空气传播,防不胜防。因此,迅速侦检出生物战剂类别,对应急救援至关重要。演习中,一辆“高大上”的白色卡车引起瞩目。一打听,原来是第二军医大学自行研制的移动式P3(三级安全防护)生物采样侦检车。走进车内,只见实验人员正对送来的可疑白色粉末进行病原体分离和检定。10时50分,该车向指挥部确认白色粉末是高致死率的炭疽杆菌,整个侦检过程仅用了45分钟。

    核化生事件发生一小时后,根据突发事件伤员分类救治信息系统提供的数据显示,已收治核伤员30名、生物伤员24名、化学伤员28名。“蓝色代表核伤员,黑色代表生物伤员,黄色代表化学伤员。”参演成员、该系统开发者刘晓荣教授介绍“伤员”身上的颜色标识,“只要轻轻一扫标识上的条形码或佩戴的电子腕带,就能知道伤员处置、分类及后送信息,而且数据实时更新,并自动传送至指挥部。”这是我军首次投入使用该系统,改变了人工手写伤票的传统做法,省时省力。

    中军帐里,击键声声,荧屏闪烁,演习综合运用多套信息系统组成了快、准、好的“最强大脑”。11时10分,军队卫勤优化决策支持系统电脑显示屏上,代表危重伤员的红色曲线持续走高,并发出警报。现场指挥部立即与军事医学科学院、307医院等单位取得联系,通过车载远程视频通讯系统,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会诊。

    接轨国际,演习成果丰硕

    “演习很累,但很值。”参演的长海医院野战医疗所医生朱强长舒了口气,“通过演习,不再谈核色变了,面对这样的恐怖袭击,我们不再畏惧,充满了敢打必胜的信心!”

    核化生恐怖袭击不仅手段残忍、行动诡秘,而且后果惨烈,易造成社会恐慌。放眼全球,各国都非常重视核化生反恐医学救援力量的建设。在演习现场的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介绍,上海已基本建立起核化生反恐医学救援体系,但院前急救相对薄弱,以第二军医大学“三防”医学救援队为代表的军队卫勤力量恰恰能弥补这一短板。

    11时35分。“总指挥,我们这有12名生物暴露人员需要院内隔离治疗。”“我院已接收5名重度化学中毒伤员,并送至ICU监护室,需要远程会诊。”……先后有现场后送站、长征医院化学伤员收治中心等报告指挥部。参演各方在明确了联合运用救援力量的原则后,现场救援的具体行动变得更加流畅,有效降低了核化生“伤员”的“死亡率”。

    “演习中现场侦检、院前急救、院内治疗等环节的无缝对接水平,毫不逊色于国际同行,军地联合指挥、出动、处置,形成优势互补。”在上海市核化生反恐首席专家朱明学教授看来,此次演习完善了核化生事件医学救援的组织指挥体系,创新了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理论。

    12时,现场指挥部收到最新信息,第二军医大学“三防”医学救援队完成搜救任务,共救治“伤员”110人,演习顺利结束。“这次演习不仅课题新颖,而且真枪实战,全员实装、全要素全流程演练,它形成的成果对未来军地联合处置核化生恐怖袭击事件的医学救援提供重要借鉴。”演习领导组组长、该校政委陈锦华总结说。

    春风拂面,硝烟散去。所有参演人员列队整齐,斗志昂扬地接受检阅。阳光下,他们就好像一把把亮晃晃的“尖刀”,挺立在卫勤保障的战场……(科技日报上海4月11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