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10日 星期四
水果采后病害生物防治技术获突破

    科技日报讯 (记者马爱平)我国水果和蔬菜的采后病害损失严重,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果菜腐烂超过8000万吨,造成的经济损失达750亿元,占整个产值的30%以上。据了解,新鲜水果的品质恶化,病原微生物,主要是霉菌侵染引起的病害是主要的原因之一,部分霉菌还能产生霉菌毒素,具有致癌性或其他毒性。

    长期以来,控制果蔬采后病害的主要措施是使用杀菌剂,其长期和大量使用,污染环境,有损于人类健康。用有益微生物进行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是国内外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研究领域。研究表明,有益微生物能保护水果免受致病微生物的浸染,对水果的营养和品质不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对人体无毒害。

    十余年来,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张红印课题组进行了水果采后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工作。

    张红印及其课题组从拮抗酵母的筛选分离着手,从生态果园分离到六株对水果采后病害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拮抗酵母,其中的两株菌胶红酵母和卡利比克毕赤酵母,作为防治水果采后病害的方法已分获国家发明专利;他们还创新地提出了拮抗酵母防治水果采后病害的生理及分子机制,提出了定向提高拮抗酵母对水果采后病害防治效力的四种方法,可显著提高拮抗酵母对水果采后病害的防治效力,有的方法可将拮抗酵母对水果病害的防治效力提高到和化学杀菌剂相当的水平,为拮抗酵母菌剂在水果贮藏、保鲜中的广泛应用打下了基础。

    此外,鉴于水果及制品中展青霉素、赭曲霉素等霉菌毒素传统控制方法存在的问题,张红印课题组发现拮抗酵母可防治水果采后病害,还可控制水果上霉菌毒素的积累,降解已存在于水果上的霉菌毒素。他们还揭示了拮抗酵母控制苹果上展青霉素及降解苹果上已存在的展青霉素的机制。

    目前,张红印及其课题组在水果采后病害生物防治领域的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外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30篇,EI收录5篇。这30篇SCI收录论文影响因子大于3的有9篇,均发表在食品科学领域影响因子在前十位的期刊。他还应邀在国际期刊发表综述论文。张红印课题组发表的论文已被SCI收录的期刊论文引用近400次,其中大部分被美国、意大利、以色列、巴西、泰国、阿根廷、匈牙利等30余个国家的学者他引,引用的期刊包括40余种国际期刊。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8项,其中7项专利已获授权。

    2008年12月,张红印主持完成的成果“拮抗酵母防治水果病害及作用机制研究”被评为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3年12月,课题组完成的另一科研成果“提高拮抗酵母对水果采后病害防治效力的途径及机制研究”又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张红印对水果采后病害防治技术的前景充满信心,他说:“目前限制该技术在水果采后贮藏保鲜方面应用的主要因素有防治效果和成本,这都能通过技术的手段来解决,该技术顺应了有机农业、有机食品的发展潮流,极具开发前景。”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