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06日 星期日
低调安丰塘:润物甘露淌自春秋
— 走近中国最早大型陂塘蓄水式灌溉工程
本报记者 李大庆
安丰塘一角

    “到安徽寿县采访明清城墙及安丰堂?……可以。”3月下旬,接到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会副会长张义生的邀请电话,科技日报记者满口应承,思忖着可能是又一座古城或古建筑要申遗了。每次随张义生等专家出差,探寻悠远的古代文明,心中总有震撼。

    烟花三月。乘飞机,换汽车,一番劳顿,终于走进了安徽省寿县。一看大红的欢迎横幅,才知道是“安丰塘”,而非“安丰堂”。

    一个水塘也要申遗?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会长曹幸穗也是第一次见到这片神奇的“水塘”。作为农史专家,曹幸穗对安丰塘并不陌生:“我早就知道安丰塘,给学生讲课时讲到过。我的安徽籍学生还曾研究过安丰塘。”

    这哪里是一个水塘?烟波浩渺、碧水连天,分明就是一个大湖。

    就近考察才知道,这是一个比四川都江堰的历史还要长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

    据寿县领导介绍,安丰塘古名芍陂,位于寿县城南30公里处,始建于春秋楚庄王时期,为楚相孙叔敖发动民力兴建,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比都江堰还要早340年。

    1988年,安丰塘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面积为34平方公里,蓄水量约1亿立方米。这座历史悠久的古代水利工程,直到今天依然灌溉着67万亩的良田,庇护着寿县的100多万民众——目前,安丰塘灌溉着12个乡镇、129个行政村,灌溉面积67.3万亩。寿县水务局工作人员说:“安丰塘有放水涵闸22处,灌区干、支、斗、农渠2836条。”在安丰塘支撑下,寿县产出了全国粮食的1/300。多年前,联合国大坝委员会名誉主席托兰在考察安丰塘后,称其为“天下第一塘”。

    安丰塘是我国最早的大型陂塘蓄水型式的水利灌溉工程,也是平原水库。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所长吕娟说,安丰塘具有工程体系的完整性,包括水源工程、蓄水工程、防洪工程、分水控制工程、渠系工程,其功能完备、规划科学,实现了灌区“水旱由人”的理想生活状态。它还具有因地制宜的科学性,是在区域特有气候、地理条件下最优的水利型式,支撑了区域农业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楚国的强盛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吕娟看来,安丰塘体现了古人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塑造,它的修建优化了区域水环境,塑造了良好的农业生态景观,人类社会、水利工程和生态环境构成了平衡、和谐的共存关系。

    正因此,我国水利史学界泰斗姚汉源生前曾这样评价安丰塘:如果是一个现代的平原水库,就不可能为中外人士所景仰。因为古老、历史长都不是空洞的形容词,它蕴涵着2000多年来无数创建者的智慧、无数劳动人民的血汗,是他们血肉精神的结晶,成为中国古老文化的千百年见证之一。

    安丰塘、都江堰、郑国渠、漳河渠是史书记载的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安丰塘和都江堰是其中仅存的,另外两个现在都不能找到具体位置。”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原所长、学部委员刘庆柱认为,需要进一步挖掘安丰塘的历史价值,因为它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来自国家生态环境、水利、文化、历史、考古等领域的专家一致同意安丰塘申遗,并提出多方面建议。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中国文物学会顾问郭旃对于申遗问题讲了一个故事。他曾问过一位西班牙的世界遗产申报者(地方官):为什么要申遗?地方官说,很多人都认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所以出去旅游。我要让我们这里的青年人知道,自己的祖先也曾创造出灿烂的、让人自豪的文明,我想让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