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北京3月25日电 (记者陈瑜)马航失联客机疑问重重,正在奔赴目标海域的“雪龙”号能否找到飞机疑似残骸成为揭开谜团的关键。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海洋环境预报室主任刘桂梅25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根据研判,在过去3天时间里,疑似碎片可能已向东南漂移约100公里,建议“雪龙”号前往该处开展搜寻工作。
“与北印度洋不同,目前有关南印度洋的研究相对少。”刘桂梅分析说,目标海域位于南半球“咆哮”西风带内北部边缘,东侧西澳大利亚寒流的流系分支海域。水域内多为涡旋结构,流向复杂多变,其南部海域以东向流为主,流速较快。复杂的海流情况导致漂浮物漂浮方向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整体向东漂流的情况下,漂浮物或在西澳大利亚寒流分支的影响下向东南方向移动。海域附近海温约为13℃—17℃,人体难以长时间维持体温。此外,该海域位于东南印度洋中脊上,两侧为海盆,因此海底较深,平均水深3300米,最深可达4000米,增加了水下搜寻的难度。
国家海洋预报台最新溯源分析表明,我国飞机发现的疑似漂浮物可追溯到3月8日距发现位置西方500公里左右的海域。疑似漂浮物如果与失联航班有关,溯源分析对寻找黑匣子有很大作用。刘桂梅解释说,这是根据我国空军的最新发现,结合中心近年开发的全球业务化海洋学预报系统的全球风场、流场数值预报要素,按集装箱的重量推算出来的,“结果有很大不确定性”。
按照预计,“雪龙”号将于25日到达目标位置,但恶劣海况影响了计划。
“未来三天,该海域将遭遇6—7级大风,阵风将8级,浪高3.0—4.5米。”刘桂梅告诉记者,大风大浪叠加涌浪会让人很不舒服。
记者了解到,“雪龙”号不是专业的救援船只,装备也不够专业。船上配备的雷达为船用雷达,只能扫描到露出海面的物体,成像只显示朝向船的部分,与物体的真实面貌相差很大。此外,如果涌浪过大,也会影响到雷达的工作。
这次对马航失联航班的追踪,从南海到马六甲海峡、安达曼海、明打威群岛,直至南印度洋,“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成果全球业务化海洋学预报系统第一次得到大规模应用,南海中尺度环流数值预报系统、印度洋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系统和全球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系统为关注水域提供海洋环境预报,从海浪、海温、海流、风场等方面进行多要素预测。下一步还将结合现场搜寻情况,对疑似碎片的漂移预报和溯源追踪进行深入和细化,为海上搜救提供服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