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2014年北京市科技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作了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2013年北京市科技工作并部署2014年科技工作重点任务。
过去一年是北京科技界的丰收年。据初步核算,2013年,北京市高技术产业、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520.9亿元,同比增长13.3%。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总收入3万亿元,同比增长21.3%。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300家,占全国的20%。技术合同成交额2851.2亿元,同比增长16%,占全国的38.2%;技术交易实现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4%。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12.3万件和6.3万件,同比增长33.6%和24.1%。北京地区共有75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30.5%。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200.7亿元,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6.2%。
科技创新对首都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增强
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233项成果获得2013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深腾7000高效能计算机、超强稀土永磁材料、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等科技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技支撑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加强。累计1.7万辆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投入运营,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生物燃气等先进技术加快推广应用。科技惠及民生力度不断加大。实施科技惠民计划,在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城市建设运行管理等领域,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应用和推广普及。产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持续引领创新。科技服务业实现总收入5511.7亿元,同比增长10%。研发、设计、工程技术和科技中介等服务业态日益丰富。
2013年,北京市发布《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首都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分工方案》,85项改革举措全面实施,涉及78个部门、区县。组织编制“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提出改革科技创新组织管理的思路和方法。
先行先试的试点政策取得新的突破。近500家单位参加股权激励试点,2400个项目开展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改革试点,1835家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减免税额超过40亿元。“1+6”试点政策延长执行期限,并辐射推广到武汉东湖、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安徽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在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布局。全市100余家产业技术联盟聚集了7000多家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新型社会组织,以市场为导向的互利共赢机制进一步深化。科技型企业近24万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30%,成为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北京科技改革发展还面临挑战
闫傲霜表示,一年来,“科技北京”发展取得的成绩,是北京市各部门、各区县和科技界努力拼搏的结果。对照新时期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要求,北京科技改革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是科技创新与首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科技创新如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如何支撑解决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是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与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充分利用首都科技资源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尚需不断探索,财政科技投入的统筹协调需要加强。
三是技术创新是首都创新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
四是中关村示范区发展面临更高的要求。中关村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引领全球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能力亟待提高,先行先试的试点政策潜力尚需挖掘,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任务还很艰巨。
五是除中关村示范区外,其他五个高端产业功能区的科技创新发展同样需要加强研究和规划,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的动力需要激发,特别是要深入研究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超前布局,同步提升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水平。
今年将着力推进五项重点工作
面对问题和挑战,北京市科委将按照“高标准、大尺度、深层次”的要求,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破解体制机制瓶颈,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解放和增强全社会创新活力。闫傲霜介绍,2014年,北京市科委将着力推进五项重点工作。
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探索首都科技资源融合的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成立跨部门、跨区县的议事协调机构——北京创新驱动发展协调委员会,加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和实施推动,统筹部署产业发展和区域发展规划,研究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和重大创新政策,促进首都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支持成立首都创新大联盟,发挥产业联盟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载体作用,特别是在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技术方案选择、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组织和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的作用。
二是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研究制定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试点政策。深入实施研发机构建设、研发投入引导、创新环境营造等三项工程,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发挥企业在创新目标、资源配置和组织实施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三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快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深化先行先试的试点政策。进一步完善中关村创新平台集中研究、联合审议、分工办理、强化督办的并联审议机制,加大市级统筹力度。加快人才特区建设。争取中央和国家部委支持实施更加积极的海外引才政策,探索人才资源国际化配置机制。
四是优化创新驱动发展的社会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促进科技政策与经济社会政策相协调。探索创新主体在新体制下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完善科技创业服务体系。聚集创新创业服务资源,加快科技企业孵化网络建设,打造“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过程孵化链条。深化国际科技交流。进一步拓宽交流合作渠道,支持开展国际合作研发、国际间创新人才交流与引进、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发展等活动,加快促进创新主体“引进来”和“走出去”。
五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科技管理和服务水平。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加强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主要精力放在强化宏观统筹、完善创新政策、激发创新活力、营造创新环境上来。加强科技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的战略思维和科学谋划能力。加强廉政建设,加强对行政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加强对科技经费的监管力度,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管理,为“科技北京”发展建设提供有力保障。